伤寒杂病论序(白云阁本·黄维翰)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伤寒杂病论序(白云阁本·黄维翰)
  • Post category:中医古籍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14日

伤寒杂病论序(白云阁本·黄维翰)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冬,余三次修订《伤寒杂病论集注》脱稿。

乃诣南阳谒医圣祠墓,获冯应鳌于明崇祯元年访仲景墓未见所镌之灵应碑。

清顺治十年,冯氏训叶,再至南阳募疏庀工,表墓建祠,求前碑不得,以为已毁。

今距崇祯癸酉仲景墓发现之岁适五周甲子,碑乃复出,殆有数存焉。

余旋之南京,备员中央国医馆编审。

甲戌冬至鄞,观仲景佚书于天一阁未得,因周君岐隐得识桂林罗君哲初,示余以其师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明年春,罗君来京与余同事,乃克手抄一通。

谨案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原书遭兵燹佚不全,赖晋太医令王叔和搜摭遗文,篇次为三十六卷,永嘉乱后,中原板荡,亦复失传。

其要方为江南诸师所秘,以孙思邈之殷勤述古,撰《千金方》时只载仲景杂病方,晚年方获《伤寒论》收入《翼方》。

天宝中,王焘撰《外台秘要》,引仲景《伤寒论》,注出卷数至第十八,与梁《七录》、隋唐志所列仲景书目卷数各殊。

今世通行仲景《伤寒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乃宋治平中林亿等奉敕校刻。

而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坚字文皆作鞭,前人断为隋时定本。

元·赵以德《金匮玉函经衍义》,实《金匮要略》变名。

明、清两朝注解《伤寒》、《金匮》者数十家,大抵皆以林校及成、赵二书为蓝本。

兹取十二稿本与今世通行之宋刊《伤寒》、《金匮》各书及近年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涪陵刘熔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校,如太阳篇“伤寒脉浮滑”节,宋本及涪本同作“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

湘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

然犹未若十二稿作“里有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

其余订正诸本脱讹者,不遑枚举。

而列黄疸、宿食、下利、吐逆、呕哕、寒疝、消渴等证于阳明、少阴、厥阴诸篇,深契以六经钤百病之微旨。

若平脉法、杂病证治各篇,条理精密,有非后世所能及。

或疑医圣撰论何至易稿十三次,殊不思医学著述动关民命,仲景救济之心精固无已时。

昔朱子着四书,稿经七易,病革时尚命门人改订大学诚意章数句。

凡诸学理愈研愈微,岂一成即不可再易乎!

又疑张绍祖自称为仲景四十六世孙之时代与人类之发育大率,百年可衍五代未能吻合。

据罗君述,其师左修之民国十一年壬戌七十八岁始归道山。

随父岭南受书张绍祖,时年弱冠,当清同治三年,上距汉献帝建安十年,一千六百六十年。

考《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三月丙子,诏封孔子后四十七世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为衍圣公,上距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一千五百三十四年。

比例张氏,尚少孔氏一世,多一百二十六年。

人类生率世次安可以常数限哉。

洎国难作,南京陷,罗君返桂,途遭匪劫,十二稿副本幸存余家。

张公伯英驻节南阳时曾发愿重修医圣祠,设立国医学校,未几移防弗果。

今见此十二稿本,叹为奇缘,欣然捐资付梓,藏板南阳医圣祠。

由是久湮人间之秘籍得以流通,医圣济世之真传赖其不坠,千余年成讹袭谬之刊本有所订正,裨益医林实非浅鲜。

爰序其颠末考辨如上。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孟春   长安 黄维翰  敬识于西安中医救济医院

返回主目录:

《伤寒杂病论》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