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對桂林古本的評價(蔡德元)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古本的優點概述
古本《傷寒雜病論》淺見認為是聖師原著保存較好的版本;非單自序是聖師裔孫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內容全面,章節合理,句無語病,載方無佚。
始為按著書規律所應述的辨證基礎。即四診辨證法、傷寒、雜病例,次為運氣之主客。
其六淫分中臟腑之證治,奇經八脈之隸屬,實為本書獨見。
臟結證治分別五臟,兩感之邪各有治法,更是別書未載。
陽旦證之治法,諸佚方之存焉,皆切中病機。
依脈弦部位定病飲之處,聞嘆聲高卑識病屬上下,誠新穎之見。
燥邪傷人之證治,盡詳盡細,確補《內經》之遺缺,太陰篇文多一倍,虛實水食,表邪肝乘盡述之。
黃疸、宿食列入陽明,寒疝、淋病書於厥陰。
實聖師六經鈐臟腑之論點。
增吐利與霍亂相別,去勞復之名於差後篇名內,皆因以類相從。
其優點實不勝舉。
再如濕症為何分列於太陽篇之前後?
《傷寒例》何屢受受後人之諷?
《傷寒論》397條分為十卷,其卷何短?
《金匱要略》398條僅為三卷,豈不太長?
一人之著,何又語氣不一?
眾多疑問,讀罷古本,皆瓦解冰釋矣。
《冉注傷寒論》引本書內容26處,《宋本傷寒論校注》引19處,亦知冉、朱二公認為本書之優於別版本者。
宋本產生訛錯的原因
宋本何以錯誤甚多?
因《傷寒雜病論》成於漢末戰亂時期,王叔和所見已是劫火之餘,雖其盡力搜集,終不能復其舊貌,旋遭晉代八王之亂,仍又散佚。
至唐代時已是殘缺,故王燾有「載祀綿遠,簡編虧替」之說,孫兆亦在《校正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序》中說:「如張仲景,集驗小品方最為名家,今多亡逸,雖載諸方中,亦不能別,……此方撰集之時,或得缺落之書,因其缺文,義理不完者多矣。
又自唐歷五代,傳寫其本,訛舛尤甚,雖鴻都秘府,亦無善本。」
知唐代之《傷寒論》已屬殘缺。
林億前校正《傷寒論》者,有高若訥和孫兆。
《宋史》曰:「高若訥,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衛州,進士及第,皇祐五年為觀文殿學士。
若訥強學善記,自秦漢已來諸傳家無不該通,尤喜申韓管子之書,頗明曆學。
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服。
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及《外臺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謬訛行之,世始知有是書。」
知高若訥實聖師之功臣,醫界之要人。
可惜者是高氏未保留所見之原貌,因其乃「兼通醫書」,其考核舛正恐以文理句義解者多,考慮證遣方者少,故致《傷寒論》中多見以文學角度解之通,但有悖醫理者多處。
舉例以明之(扼要而談,欲徹其理,請閱各條評述)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按〕以「太陽病,桂枝證」論之,「表未解」符合文理,實質是「熱未解」,曰「表」乃順文理不合醫理者。
94、……但陽脈微者,必先汗出而解,若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按〕前陽脈微接述陰脈微,順理成章,但孰不知微乃虛弱之象,非攻下之脈,此陰脈微,實悖醫理。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按〕按文理脈遲為虛寒,當惡寒,當惡而不惡,應給於提示。
思諸證乃實熱可下之證,豈能惡寒乎?
不惡而揭示,醫理之不明也。
317、通脈四逆湯方
……乾薑三兩 強人可四兩
〔按〕乾薑乃壯陽之劑,而非毒品,此乃危重之候,體弱者更應加量以拯危,強者加量而弱者慎之,乃醫術淺薄,知乾薑之燥烈,而不知用於危難者之法。
觀上可知,高氏以自己見解校正仲景之書,功莫大也,過莫逃焉!
孫兆亦「盡其所聞見以修正之」,修改時亦未保留原貌,實為憾事。
至於林億,亦重複了此錯誤。
或曰林億校正醫書,態度甚為嚴謹,觀論中諸按語自知。
答曰非也,閱林氏《傷寒論》序曰:「高繼衝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證,歷代雖藏之書府,亦缺於讎校。」
但該書並未保留舛錯之處。
從當時所校別書亦可看出《宋校定脈經進呈劄子》曰:「除去重複,補其脫漏,其篇第亦頗為改易,使以類相從。」
《新校正備急千金要方序》亦曰:「正其謬,補其遺佚,文之重複者削之,事之不倫者緝之。」
表現出林億等人不尊重原著的態度,《傷寒懸解》之「林氏校正,重有改移」,信有據也。
無論是醫人或官長,其醫術之造詣距聖師遠矣,豈能心其心而行其事,欲求盡台聖師之道,誠難也難哉!
必致彼認為訛錯之錯非錯,改正之正非正之恨事。
總之,宋本《傷寒論》因牘殘人弊,謬誤多出乃其必然。
摘自 蔡德元・《傷寒雜病論校評》
返回主目錄: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