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會通》序(趙玉璽)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傷寒雜病論會通》序(趙玉璽)
  • Post category:中醫古籍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19日

《傷寒雜病論會通》序(趙玉璽)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天人性命之學,後儒論之詳矣。

顧其說多倚於理,而罕重視夫氣。

抑豈知理氣之相需,無斯須可輕重者。

理固所以宰氣,而氣實所以載理。

氣之通塞,理之存亡繫焉。

疾病災患撄其軀,若無以調劑其血氣,氣之餒未有不因之墮落者。

此神農黃帝以來,醫藥之事所由興。

至漢張氏仲景實集其大成,後世尊之為醫聖。

蓋深明理氣之相依為性命,而天人之道乃全也。

自漢迄今,斯道遞衍,其以著述名者無慮百數十家,然皆不越醫聖之軌範,而卒鮮得其真傳,其裨益於性命之故,有仁心者尤多遺憾,斯則吾友竹齋黃君之不能已於研窮也。

君陝西長安人,幼貧失學,其尊人素業炮工,君少習其業,暇輒從人問字,久之識天算地輿,旁求儒術,又以深窺洛閩,撰有《周易會通》、《五紀衍義》、《修曆芻言》、《皇極經世考證》等書。

然其精神專注,最有志趣者,厥惟醫道;其於醫道探討無厭者,厥惟仲景之書。

癸酉之冬,君已修訂仲景《傷寒雜病論集註》三度矣。

此心終有未慊,乃詣南陽謁醫聖祠墓,竊冀纘承其遺業。

次年甲戌冬,復往寧波訪求仲景遺書。

因周君岐隱得識桂林羅哲初先生,示之以其師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驚嘆無已,因得手鈔一通。

夫此書之流傳,自晉王叔和僅為第七次稿,歷代所宗,別無考見。

不意越千百年忽發現寫本至十二稿,得非君之精誠貫注,上通醫聖之靈所感召乎?

顧此書在醫聖既精益求精,則君之虛懷求益,愈不能以前所修訂者為止境矣。

由是取今世通行宋刊《傷寒》、《金匱》各書,及近湖南劉昆湘得於江西張隱君之古本、涪陵劉鎔經得於墊江某洞石櫃之古本相校,深見此稿修理精密,有非後世所能及。

由是綜核前三度採集各註,參以中外醫書新發明者,撰註仲景十二稿《傷寒雜病論會通》計十八卷。

而請序於余,藉以讜前聖之至仁,而箴後人之躁妄也。

因憶十年前,余有幽鬱之疾,腹患癥結,臥床旬餘日,幾瀕於危。

延君自省蒞興,為針「期門」、「巨闕」,砉然立解,腹內顯有聲鳴。

乃遂即起床,同君步行原野省墓,往返十餘里,迄無倦容。

君之術何其神,而余之病永不作矣。

今君獨不自足,研求彌篤,則此後活人之術當更有進,將使醫林中千万人奉為圭臬,傳之後世,庶不至庸醫殺人而不悟矣。

昔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復撰十翼,而後易道大明。

仲景之書君苦心求得晚本,三復箋註,必期至於會通,而後醫道無誤。

天地之大德曰生,余雖不文,奚容諉辭而不彰君之高誼哉。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 歲在己丑 正月下浣

興平 趙玉璽 惕庵 敬識 時年七十有五

返回主目錄:

《傷寒雜病論》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