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傷寒雜病論會通》序(米錫禮)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朱子曰:「談天下事易,做下天事難。」
誠千古不易之至理。
吾人今日致學,多能口言,鮮能實踐,輒為世俗所嗤詆毀,良由是耳。
即或有能實踐者,未必能澈始至終。
然能澈始終者,非有困知勉行之精神,澹泊寧靜之功夫者,莫能為之。
吾師長安黃竹齋夫子幼貧失學,至十四歲,太夫子永才公遠遊謀生始歸。
乃從庭訓肄炮工,迫於生計,不能入塾就讀。
乃發憤立志,於工餘自修。
字有不識者,從塾童而問焉。
雖鑄冶鑽錯之際,苦讀不倦。
年逾弱冠,遂通經史理數。
猶未敢自信,乃執贄於臨潼王敬如先生,則是所學益精。
於經史子集,天算地輿,曆象兵農,醫藥理化等學,靡不窮究其極。
年及不惑,所著已聞於世,為當時名宿所稱許。
登其所著傷寒於《陝西通志》,近年約計所撰之書,出版與未印者,有五十餘種。
可稱會天人之通,探造化之奧,博大精深,得未曾有。
吾師嘗謂,以庶士而能行利人濟世之志者,惟醫為然。
故尤殫心醫學,毅然以發揚中國醫學為己任。
夫吾國醫學,自農、黃、伊、扁,代有傳人。
至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實集其大成。
立醫家之圭臬,方書之正宗。
惟漢文簡奧,義理宏深。
承其緒者歷晉迄唐,僅有王叔和、孫思邈二人遙相祖述。
然皆傳述其文,而少所發明,趙宋以後註釋漸眾,迄於清季蓋已無慮百十家矣。
然多承訛襲謬,穿鑿附會,鮮能闡六經之真,綜合群註折衷一是者。
吾師乃搜輯中西學理,撰解三陰三陽經提綱六篇,註成《傷寒雜病論新釋》十六卷,可謂自闢蹊徑,務去陳言,發前人之所未發,為註《傷寒論》者開一新紀元。
吾師又謂歷代註家有不可沒滅者,復選集諸註之精華,發揮南陽之本旨。
凡古今中外醫書,有關於仲景學說之發明者,無不詳稽博考,刪繁去蕪,折衷至當。
稿經四易,時歷八載,於癸亥冬斯書告成,名曰《傷寒雜病論集註》。
《中國醫學大辭典》主編謝利恆先生為之序云:「西安黃竹齋先生重訂《傷寒雜病論集註》十八卷,都七十餘萬言,據生理之新說,釋六經之病源。
貫穿中西,精純淵博,可謂集傷寒學說之大完,誠醫林之鴻寶也。」
又於所著《中國醫學派流論》中稱為「近今之傑作。」
吾師又取經方所載之藥,逐條考證,於各藥之性質,諸方之制義,莫不推闡盡致,辨別精確。
書成四卷,名曰《經方藥性辨》。
又撰《傷寒雜病論類編》八卷,《類證錄》三卷,《經方類編》一卷,又取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二書合為一帙。
以各家不同版本、註本,為之校正,增訂《傷寒雜病論讀本》十六卷,分訂四冊,以供學者誦習之用。
吾師畢生致力仲景之學,誠不愧為集傷寒學說之大成,衍南陽之正宗者也。
於癸酉冬親詣南陽,瞻拜仲景祠墓,考索遺蹟,辭神出祠,獲見馮應鰲於明索禎間所刊,佚三百年之靈應碑於道旁,親為移里祠內,並將祠墓全景,攝影翻版。
訪詢祠產被縣師範學校所奪,特函南陽縣長,繼呈請內政部,暨中央國醫館函諮河南省政府令飭南陽縣,使將該校所奪醫聖祠墓田查辦歸還。
在中央國醫館第二屆全國國醫藥界代表大會提議,募捐重修南陽醫聖祠享殿。
遂發願搜羅仲景遺著,擬輯成全書,貢獻醫林。
是時任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偶於南京書肆購得國醫圖書專號一冊,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五臟衛營論》一卷,均註存寧波天一閣鈔本字樣。
考此二書其目見於梁《七錄》及《宋史》藝文志,而《明志》及清《四庫全書總目》皆未著錄。
知其佚失已久。遂即往鄞訪閱。
過滬,謝利恆、盛心如邀梁醫界名流十餘人設宴歡迎。並籌組重修南陽醫聖祠籌備會。
首將自著《傷寒雜病論集註》並讀本各捐百部以資提倡,鄞名醫周岐隱先生與各師神交頗厚,吾師至鄞往訪,述及來意,周君極表歡迎。
設宴款待陪席者有當地名士王宇高、吳涵秋,暨寧波廣濟施醫局主任桂林羅哲初先生,與吾師談頗歡洽。
飯後同周君至圖書館,檢查天一閣藏書目錄,並無《五臟營衛論》、《療婦人方》之目。
蓋為該閣主人早行出售也。
吾師為之悵然,遂欲告別往遊普陀,羅君摯意挽留,云其家藏有古本《傷寒雜病論》鈔本,較瀏陽劉昆湘所得者多三分之一。
務邀臨伊廬一觀,吾師聞之感而且喜。
默念到此邂逅羅先生,得見古本《傷寒雜病論》,莫非仲師之靈冥冥中有以感召耶。
翌午同周君至羅第。
宴畢,羅君出示所藏古本《傷寒雜病論》首一冊。
云全書十六卷,共計四冊,餘三冊存桂林。
吾師披閱一過,其卷端序為清光緒二十年桂林左盛德撰,是書傳授淵源序之頗詳。
云清道光時,左公隨父宦遊嶺南,同僚有張公學正字紹祖者,仲聖四十六世孫也。
言仲景之書,當日稿本原有十三。
王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
伊家現有第十二稿,歷代珍藏,未嘗輕以示人。
左公之父亟令左公師事之,乃克手鈔一部。
由是誦研,遂精於醫。
後旋桂林,羅先生從之學,因得手鈔其書。
四十年來,從未出以示人。
雖與周先生交誼最摯,亦未曾寓目。
今感吾師遠訪之誠,特公開一覽。
按民國初年,瀏陽劉昆湘以母喪求葬地於江西山谷中,遇異人張隱君得古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後以授其宗人劉仲邁。
壬申春,湘省何芸樵為之手寫付印,始公於世。
今觀羅先生所藏之古本,首冊較仲邁之古本「傷寒例」後多「雜病例」一篇,「傷燥脈證並治」後有傷風、寒病二篇。
其餘文字亦有小異。
羅先生言後三冊六經篇後無可與不可與各條,而有「金匱」諸篇。
則此本是較劉本為勝。
蓋舉雜病而名書,則「金匱」諸篇實不可缺也。
吾師感此書關係國醫學術,甚為重要,亟慫恿公世,並囑周君促成,俾仲師遺文物勿再沉晦。
吾師至普陀,乃書「寧波訪求仲景遺書記。」
返滬,並將左盛德序文及目錄,登於當時中醫各刊以公海內。
翌歲,羅先生至南京,吾師遂薦任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
羅君方將所藏全部見示,吾師得抄錄一通。
遂即旋陝,張公伯英聞之,嘆為奇緣,乃欣然捐資付梓,由此久淹人間之秘籍,始克公世。
逮至世界二次大戰告終,交通恢復後,周君在滬從郵,始克獲睹全書。
來函稱讚,囑印百部運滬以廣其傳,時距吾師至鄞訪書之年,已經十四春秋矣。
想羅君與周君以十餘年之知交,終未以此見示,與吾師一面之識,竟能出蘊藏四十餘年之珍本,共為欣賞,可為一奇也。
況周君素研仲景之書,著有《精神病廣義》。
於癸酉歲得見湖南古本,以為長沙遺文重光於世。
曾取古本與通行本比類互參,錄其佚文佚方集為《傷寒汲古》。
聞是時曾與羅君磋商,而羅君終以緘默不露,可為二奇也。
羅君文章醫術久為江南人士所推重。
及門生徒,大江南北不下千餘。
無錫針灸學校校長承澹庵所著《中國針灸治療學》載有伊伯父談其師羅哲初先生,治一南京某氏子,全身痿痹,頸項四肢皆軟癱。
為針大包一穴,與黃芪、白朮、甘草煎服而癒。
澹庵為羅君再傳弟子,然羅君終未以此授之,可謂三奇也。
此書由仲景四十六世裔孫張紹祖,於清道光間授與桂林左盛德。
左公獲此書秘藏三十餘年,廣授生徒經史而外獨不及醫。
雖有請益,俱不輕授,而竟授與羅哲初,足見左公受授之嚴謹,必知羅君為不負所授者方授之也。
羅君受此書蘊椟四十餘年,未嘗表彰一字,雖遇摯交知己,亦未以此出示。
且與吾師非有平生之素,萍水相逢,竟以全書授之。
想羅君必知吾師不為負所授,而能光大其學者也,否則必不授矣。
吾師獲此書,以為序而表彰公之夭下,並慫恿張公捐資刊印以傳不朽,可謂不負羅君授書得人之盛意者矣。
國難作,南京陷,羅君返桂,不一年遽歸道山,誠可慨嘆,幸此書授與吾師得以發揚光大,則羅君不負左公授書之盛意。
如羅君不遇吾師,則終藏笥箧,或付劫灰,豈不有負左公授書之盛意耶。
嗚呼!物之隱顯,殆有數存焉。
昔朱子註四書,稿經七易,而聖道益彰。
詎知仲聖撰著《傷寒雜病論》乃稿至十三篡,其慘淡經營終使學理顛撲不破,為百世奉為圭臬之醫典,厥功偉矣。
夫叔和所鈔行世者相傳係第七次稿。
今吾師得羅君所珍藏者乃第十二次稿。
不知江西張隱君所授劉昆湘者,涪陵劉鎔經得於墊江某洞石櫃者,是為第幾稿。
千餘年來,零縑碎錦之十三稿。
究不知仍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否也。
夫仲聖《傷寒雜病論》成於炎漢建安紀年,迄今千有七百餘歲,經歷代之兵燹,宗室之遷徙,卒能為仲聖四十六世裔孫紹祖所保存,再經左、羅師生蘊櫝珍藏,俾長沙遺文終顯於世。
非仲聖之靈默相之無以臻此,非吾師之誠感格之無以致此。
吾師謂此書發現經過有不可思議者,故於丁亥冬備文率錫禮再詣南陽謁告仲聖,欲致此書遠播海外,得以發揚光大。
詎為時途梗阻,未能如願。
乃復取此十二稿,採集古今諸註為之詳釋,參以湘古本、涪古本,相互考核,嚴加訂正,補其脫佚。
字櫛句比,綱舉目張,務期無疑不釋,無義不晰。
未幾一年,脫稿卒成,命名《傷寒雜病論會通》,共計十有八卷,分訂八巨冊,吾師今已六旬有四,尚能不辭勞瘁,自撰自書,成此巨業,生平志學之誠,律身之敬,信道之篤,執德之弘,有非常人所能及,故能卒成羽翼仲景之功,刊布其書而光大其學也。
錫禮從師遊學有年,幸睹是書於危亂艱難之時而印成。
爰述顛末,以冀讀者得悉其發現經歷之梗概,並明傳授之淵源云爾。
公元一九四九年己丑仲夏
門人 涇陽 米錫禮 敬識於樊川止園
返回主目錄: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