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平脈法第一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平脈法第一1.1
桂林古版: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
師曰:脈乃氣血先見。
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
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
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
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
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
陽迫氣血,則脈數;陰阻氣血,則脈遲。
若感於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
病變百端,本原別之。
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
本之不齊,在人體躬。
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
桂林古版: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俱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裏,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宋本《傷寒論》: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裏,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平脈法第一1.3
桂林古版:
師曰:平脈大法,脈分三部。
浮部分經,以候皮膚經絡之氣;沉部分經,以候五臟之氣;中部分經,以候六腑之氣。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4
桂林古版:
師曰:脈分寸關尺。
寸脈分經以候陽,陽者氣之統也;尺脈分經以候陰,陰者血之注也;故曰陰陽。
關上陰陽交界,應氣血升降,分經以候中州之氣。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5
桂林古版: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
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至脈來,為難治。
宋本《傷寒論》: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平脈法第一1.6
桂林古版: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
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藏傷,故知死也。
平脈法第一1.7
桂林古版: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
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故曰覆,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宋本《傷寒論》: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平脈法第一1.8
桂林古版: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
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
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
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宋本《傷寒論》: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平脈法第一1.9
桂林古版:
北方腎脈,其形何似?
師曰:腎者,水也,其脈沉而石。
腎病自得此脈者,愈;若得實大者,則劇。
何以知之?實大者,長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臟立涸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0
桂林古版:
師曰:人迎脈大,趺陽脈小,其常也。
假令人迎、趺陽平等,為逆;人迎負趺陽,為大逆。
所以然者,胃氣上升,動在人迎;胃氣下降,動在趺陽。
上升力強,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為逆。大逆則死。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1
桂林古版:
師曰:六氣所傷,各有法度,舍有專屬,病有先後。
風中於前,寒中於背;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霧客皮腠,濕流關節;極寒傷經,極熱傷絡;風令脈浮,寒令脈緊,又令脈急;暑則浮虛,濕則濡澀;燥短以促,火躁而數。
風寒所中,先客太陽;暑氣炎熱,肺金則傷;濕生長夏,病入脾胃;燥氣先傷,大腸合肺;壯火食氣,病生於內,心與小腸,先受其害。
六氣合化,表裏相傳,臟氣偏勝,或移或干;病之變證,難以殫論,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宋本《金匱要略》: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膚,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平脈法第一1.12
桂林古版: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夫色合脈,色主形外,脈主應內。
其色露藏,亦有內外。
察色之妙,明堂闕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闕庭,推而上之。
五色應五臟,如肝色青、脾色黃、肺色白、心色赤、腎色黑,顯然易曉。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難與為言。
宋本《傷寒論》: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平脈法第一1.13
桂林古版:
色青者,病在肝與膽。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黃白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4
桂林古版:
色赤者,病在心與小腸。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黃者,生;黑者,死;黃黑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5
桂林古版:
色黃者,病在脾與胃。
假令身色黃,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黃青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6
桂林古版:
色白者,病在肺與大腸。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黃赤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7
桂林古版:
色黑者,病在腎與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黃者,死;黃赤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8
桂林古版:
闕庭脈色青而沉細,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隨轉者,病在膽。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19
桂林古版:
闕庭脈色赤而沉細,推之參差不齊者,病在心;赤而橫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腸。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0
桂林古版:
闕庭脈色黃,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1
桂林古版:
闕庭脈色青白,推之久不還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腸。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2
桂林古版:
闕庭脈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變者,病在腎;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3
桂林古版:
明堂闕庭色不見,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積;推之明於水者,病在上焦有飲;推之黑赤參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熱。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4
桂林古版:
問曰:色有內外,何以別之?
師曰:一望而知者,謂之外;在明堂闕庭,推而見之者,謂之內。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5
桂林古版:
病暴至者,先形於色,不見於脈;病久發者,先見於脈,不形於色;病入於臟,無餘證者,見於脈,不形於色;病痼疾者,見於脈,不形於色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6
桂林古版:
問曰:色有生死,何謂也?
師曰:假令色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
有氣則生,無氣則死,餘色仿此。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7
桂林古版:
師曰:人秉五常有五臟,五臟發五聲,宮、商、角、徵、羽是也;五聲在人,各具一體。
假令人本聲角,變商聲者,為金克木,至秋當死;變宮、徵、羽,皆病,以本聲不可變故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8
桂林古版:
人本聲宮,變角聲者,為木克土,至春當死;變商、徵、羽皆病。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29
桂林古版:
人本聲商,變徵聲者,為火克金,至夏當死;變官、角、羽皆病。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30
桂林古版:
人本聲徵,變羽聲者,為水克火,至冬當死;變角、宮、商皆病。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31
桂林古版:
人本聲羽,變宮聲者,為土克水,至長夏當死;變角、商、徵皆病。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32
桂林古版: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聲先變者。
初變可治,變成難瘳。
詞聲之妙,差在毫釐,本不易曉,若病至發聲,則易知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33
桂林古版:
師曰: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宋本《傷寒論》: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宋本《傷寒論》: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平脈法第一1.34
桂林古版:
病人長歎聲,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處;聲唧唧而歎者,身體疼痛。
問之不欲語,語先淚下者,必有憂鬱;問之不語,淚下不止者,必有隱衷;問之不語,數問之而微笑者,必有隱疾。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35
桂林古版: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假令言出聲卑者,為氣虛;言出聲高者,為氣實。
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滿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滿痛;欲言聲不出者,咽中腫痛。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36
桂林古版: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少谷神,雖困無苦。
宋本《傷寒論》: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
平脈法第一1.37
桂林古版: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宋本《傷寒論》: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平脈法第一1.38
桂林古版: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宋本《傷寒論》: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平脈法第一1.39
桂林古版: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
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日卑;惵卑相搏,名日損。
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名曰沉。
宋本《傷寒論》: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平脈法第一1.40
桂林古版: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宋本《傷寒論》: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平脈法第一1.41
桂林古版: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
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
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
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宋本《傷寒論》: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平脈法第一1.42
桂林古版:
師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宋本《傷寒論》: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平脈法第一1.43
桂林古版: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何以知之?
師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平脈法第一1.44
桂林古版: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師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平脈法第一1.45
桂林古版:
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裏。
假令濡而上魚際者,宗氣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墜,為難治。
宋本《金匱要略》: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裏,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平脈法第一1.46
桂林古版: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鞭。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宋本《傷寒論》: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平脈法第一1.47
桂林古版: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宋本《傷寒論》: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平脈法第一1.48
桂林古版:
寸口脈浮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宋本《傷寒論》: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平脈法第一1.49
桂林古版:
寸口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熱;風為虛,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50
桂林古版:
問日: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也?
師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也。
何謂陽脈不足?
師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何謂陰脈不足?
師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其脈1澀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陽脈浮(一作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平脈法第一1.51
桂林古版: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
清邪中於上,名曰潔也;濁邪中於下,名曰渾也。
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虛微,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
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
上焦怫鬱,臟氣相薰,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
若胃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齊築湫痛,命將難全。
宋本《傷寒論》: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胚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胃氣虛竭也。
平脈法第一1.52
桂林古版: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宋本《傷寒論》: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平脈法第一1.53
桂林古版:
寸口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
緊去人安,此為欲解。
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54
桂林古版:
寸口脈浮而大,有熱,心下反鞭,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
溲數則大便鞭,汗多則熱甚。
脈遲者,尚未可攻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55
桂林古版: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師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緊,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
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平脈法第一1.56
桂林古版: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師曰:脈大而浮數,故不戰而汗出解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平脈法第一1.57
桂林古版: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師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平脈法第一1.58
桂林古版: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師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
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數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宋本《傷寒論》: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平脈法第一1.59
桂林古版: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宋本《傷寒論》: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平脈法第一1.60
桂林古版: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未欲解也;若脈和,其人不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宋本:無
平脈法第一1.61
桂林古版: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
今月之內,欲知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
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
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宜下之。
宋本《傷寒論》: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平脈法第一1.62
桂林古版: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
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
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凡裏有病者,脈當沉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宋本《傷寒論》: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平脈法第一1.63
桂林古版: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
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
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
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宋本《傷寒論》: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平脈法第一1.64
桂林古版:
問日:脈有災怪,何謂也?
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
又問曰:何緣得此吐利?
師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為災怪耳。
宋本《傷寒論》: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返回主目錄: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