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平脉法第一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平脉法第一1.1
桂林古版: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
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
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
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
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
本之不齐,在人体躬。
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
桂林古版: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宋本《伤寒论》: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平脉法第一1.3
桂林古版: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4
桂林古版:
师曰:脉分寸关尺。
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5
桂林古版: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宋本《伤寒论》: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平脉法第一1.6
桂林古版: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平脉法第一1.7
桂林古版: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
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覆,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宋本《伤寒论》: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平脉法第一1.8
桂林古版: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
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
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宋本《伤寒论》: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平脉法第一1.9
桂林古版: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
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
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
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0
桂林古版: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
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
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
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1
桂林古版: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宋本《金匮要略》: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平脉法第一1.12
桂林古版: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
其色露藏,亦有内外。
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宋本《伤寒论》: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平脉法第一1.13
桂林古版: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4
桂林古版: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5
桂林古版: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6
桂林古版: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7
桂林古版: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8
桂林古版: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19
桂林古版: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0
桂林古版: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1
桂林古版: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2
桂林古版: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3
桂林古版: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4
桂林古版: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
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5
桂林古版: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6
桂林古版: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
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7
桂林古版: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
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8
桂林古版:
人本声宫,变角声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29
桂林古版: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官、角、羽皆病。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30
桂林古版: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31
桂林古版: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32
桂林古版: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
初变可治,变成难瘳。
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33
桂林古版: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宋本《伤寒论》: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平脉法第一1.34
桂林古版: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
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35
桂林古版: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
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36
桂林古版: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宋本《伤寒论》: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平脉法第一1.37
桂林古版: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宋本《伤寒论》: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平脉法第一1.38
桂林古版: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宋本《伤寒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平脉法第一1.39
桂林古版: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
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日卑;惵卑相搏,名日损。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宋本《伤寒论》: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平脉法第一1.40
桂林古版: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宋本《伤寒论》: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平脉法第一1.41
桂林古版: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
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
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宋本《伤寒论》: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平脉法第一1.42
桂林古版: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宋本《伤寒论》: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平脉法第一1.43
桂林古版: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
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平脉法第一1.44
桂林古版: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此皆不治,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平脉法第一1.45
桂林古版: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宋本《金匮要略》: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平脉法第一1.46
桂林古版: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鞭。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宋本《伤寒论》: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平脉法第一1.47
桂林古版: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宋本《伤寒论》: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平脉法第一1.48
桂林古版:
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宋本《伤寒论》: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平脉法第一1.49
桂林古版: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50
桂林古版:
问日: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
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
何谓阳脉不足?
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何谓阴脉不足?
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平脉法第一1.51
桂林古版: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
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
上焦怫郁,脏气相薰,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宋本《伤寒论》: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
平脉法第一1.52
桂林古版: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宋本《伤寒论》: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平脉法第一1.53
桂林古版: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
紧去人安,此为欲解。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54
桂林古版: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鞭,汗多则热甚。
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55
桂林古版: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
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平脉法第一1.56
桂林古版: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而汗出解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平脉法第一1.57
桂林古版: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师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平脉法第一1.58
桂林古版: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
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宋本《伤寒论》: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平脉法第一1.59
桂林古版: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宋本《伤寒论》: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平脉法第一1.60
桂林古版: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宋本:无
平脉法第一1.61
桂林古版: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
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
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宋本《伤寒论》: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平脉法第一1.62
桂林古版: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
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
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宋本《伤寒论》: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平脉法第一1.63
桂林古版: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宋本《伤寒论》: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平脉法第一1.64
桂林古版:
问日: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
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宋本《伤寒论》: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返回主目录: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