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平脈法第二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平脈法第二2.1
桂林古版: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
師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宋本《傷寒論》: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
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平脈法第二2.2
桂林古版: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動搖者,名曰動也;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脈陰陽俱促,當病血,為實;陰陽俱結,當亡血,為虛。
假令促上寸口者,當吐血,或衄;下尺中者,當下血;若乍促乍結,為難治。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
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宋本《傷寒論》: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平脈法第二2.3
桂林古版: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
師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鞭,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宋本《傷寒論》: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平脈法第二2.4
桂林古版: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宋本《傷寒論》:
脈(一云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平脈法第二2.5
平脈法第二2.6
平脈法第二2.7
平脈法第二2.8
平脈法第二2.9
平脈法第二2.10
平脈法第二2.11
平脈法第二2.12
平脈法第二2.13
平脈法第二2.14
平脈法第二2.15
平脈法第二2.16
平脈法第二2.17
平脈法第二2.18
平脈法第二2.19
平脈法第二2.20
平脈法第二2.21
平脈法第二2.22
平脈法第二2.23
平脈法第二2.24
平脈法第二2.25
平脈法第二2.26
平脈法第二2.27
平脈法第二2.28
平脈法第二2.29
平脈法第二2.30
平脈法第二2.31
平脈法第二2.32
平脈法第二2.33
平脈法第二2.34
平脈法第二2.35
平脈法第二2.36
平脈法第二2.37
平脈法第二2.38
平脈法第二2.39
平脈法第二2.40
平脈法第二2.41
平脈法第二2.42
平脈法第二2.43
平脈法第二2.44
平脈法第二2.45
平脈法第二2.46
平脈法第二2.47
平脈法第二2.48
平脈法第二2.49
平脈法第二2.50
平脈法第二2.51
平脈法第二2.52
平脈法第二2.53
平脈法第二2.54
平脈法第二2.55
平脈法第二2.56
平脈法第二2.57
平脈法第二2.58
平脈法第二2.59
平脈法第二2.60
平脈法第二2.61
平脈法第二2.62
平脈法第二2.63
平脈法第二2.64
平脈法第二2.65
平脈法第二2.66
平脈法第二2.67
平脈法第二2.68
平脈法第二2.69
平脈法第二2.70
平脈法第二2.71
平脈法第二2.72
平脈法第二2.73
返回主目錄: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