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伤寒杂病论会通》序(米锡礼)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朱子曰“谈天下事易,做下天事难。”
诚千古不易之至理。
吾人今日致学,多能口言,鲜能实践,辄为世俗所嗤诋毁,良由是耳。
即或有能实践者,未必能澈始至终。
然能澈始终者,非有困知勉行之精神,澹泊宁静之功夫者,莫能为之。
吾师长安黄竹斋夫子幼贫失学,至十四岁,太夫子永才公远游谋生始归。
乃从庭训肄炮工,迫于生计,不能入塾就读。
乃发愤立志,于工余自修。
字有不识者,从塾童而问焉。
虽铸冶钻错之际,苦读不倦。
年逾弱冠,遂通经史理数。
犹未敢自信,乃执贽于临潼王敬如先生,则是所学益精。
于经史子集,天算地舆,历象兵农,医药理化等学,靡不穷究其极。
年及不惑,所著已闻于世,为当时名宿所称许。
登其所著伤寒于《陕西通志》,近年约计所撰之书,出版与未印者,有五十余种。
可称会天人之通,探造化之奥,博大精深,得未曾有。
吾师尝谓,以庶士而能行利人济世之志者,惟医为然。
故尤殚心医学,毅然以发扬中国医学为己任。
夫吾国医学,自农、黄、伊、扁,代有传人。
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实集其大成。
立医家之圭臬,方书之正宗。
惟汉文简奥,义理宏深。
承其绪者历晋迄唐,仅有王叔和、孙思邈二人遥相祖述。
然皆传述其文,而少所发明,赵宋以后注释渐众,迄于清季盖已无虑百十家矣。
然多承讹袭谬,穿凿附会,鲜能阐六经之真,综合群注折衷一是者。
吾师乃搜辑中西学理,撰解三阴三阳经提纲六篇,注成《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可谓自辟蹊径,务去陈言,发前人之所未发,为注《伤寒论》者开一新纪元。
吾师又谓历代注家有不可没灭者,复选集诸注之精华,发挥南阳之本旨。
凡古今中外医书,有关于仲景学说之发明者,无不详稽博考,删繁去芜,折衷至当。
稿经四易,时历八载,于癸亥冬斯书告成,名曰《伤寒杂病论集注》。
《中国医学大辞典》主编谢利恒先生为之序云“西安黄竹斋先生重订《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都七十余万言,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
贯穿中西,精纯渊博,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完,诚医林之鸿宝也。”
又于所著《中国医学派流论》中称为“近今之杰作。”
吾师又取经方所载之药,逐条考证,于各药之性质,诸方之制义,莫不推阐尽致,辨别精确。
书成四卷,名曰《经方药性辨》。
又撰《伤寒杂病论类编》八卷,《类证录》三卷,《经方类编》一卷,又取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合为一轶。
以各家不同版本、注本,为之校正,增订《伤寒杂病论读本》十六卷,分订四册,以供学者诵习之用。
吾师毕生致力仲景之学,诚不愧为集伤寒学说之大成,衍南阳之正宗者也。
于癸酉冬亲诣南阳,瞻拜仲景祠墓,考索遗迹,辞神出祠,获见冯应鳌于明索祯间所刊,佚三百年之灵应碑于道傍,亲为移里祠内,并将祠墓全景,摄影翻版。
访询祠产被县师范学校所夺,特函南阳县长,继呈请内政部,暨中央国医馆函咨河南省政府令饬南阳县,使将该校所夺医圣祠墓田查办归还。
在中央国医馆第二届全国国医药界代表大会提议,募捐重修南阳医圣祠享殿。
遂发愿搜罗仲景遗著,拟辑成全书,贡献医林。
是时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偶于南京书肆购得国医图书专号一册,载有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五脏卫营论》一卷,均注存宁波天一阁抄本字样。
考此二书其目见于梁《七录》及《宋史》艺文志,而《明志》及清《四库全书总目》皆未著录。
知其佚失已久。遂即往鄞访阅。
过沪,谢利恒、盛心如邀梁医界名流十余人设宴欢迎。并筹组重修南阳医圣祠筹备会。
首将自著《伤寒杂病论集注》并读本各捐百部以资提倡,鄞名医周岐隐先生与各师神交颇厚,吾师至鄞往访,述及来意,周君极表欢迎。
设宴款待陪席者有当地名士王宇高、吴涵秋,暨宁波广济施医局主任桂林罗哲初先生,与吾师谈颇欢治。
饭后同周君至图书馆,检查天一阁藏书目录,并无《五脏营卫论》《疗妇人方》之目。
盖为该阁主人早行出售也。
吾师为之怅然,遂欲告别往游普陀,罗君挚意挽留,云其家藏有古本《伤寒杂病论》抄本,较浏阳刘昆湘所得者多三分之一。
务邀临伊庐一观,吾师闻之感而且喜。
默念到此邂逅罗先生,得见古本《伤寒杂病论》,莫非仲师之灵冥冥中有以感召耶。
翌午同周君至罗第。
宴毕,罗君出示所藏古本《伤寒杂病论》首一册。
云全书十六卷,共计四册,余三册存桂林。
吾师披阅一过,其卷端序为清光绪二十年桂林左盛德撰,是书传授渊源序之颇详。
云清道光时,左公随父宦游岭南,同僚有张公学正字绍祖者,仲圣四十六世孙也。
言仲景之书,当日稿本原有十三。
王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伊家现有第十二稿,历代珍藏,未尝轻以示人。
左公之父亟令左公师事之,乃克手抄一部。
由是诵研,遂精于医。
后旋桂林,罗先生从之学,因得手抄其书。
四十年来,从未出以示人。
虽与周先生交谊最挚,亦未曾寓目。
今感吾师远访之诚,特公开一览。
按民国初年,浏阳刘昆湘以母丧求葬地于江西山谷中,遇异人张隐君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后以授其宗人刘仲迈。
壬申春,湘省何芸樵为之手写付印,始公于世。
今观罗先生所藏之古本,首册较仲迈之古本“伤寒例”后多“杂病例”一篇,“伤燥脉证并治”后有伤风、寒病二篇。
其余文字亦有小异。
罗先生言后三册六经篇后无可与不可与各条,而有“金匮”诸篇。
则此本是较刘本为胜。
盖举杂病而名书,则“金匮”诸篇实不可缺也。
吾师感此书关系国医学术,甚为重要,亟怂恿公世,并嘱周君促成,俾仲师遗文物勿再沉晦。
吾师至普陀,乃书“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
返沪,并将左盛德序文及目录,登于当时中医各刊以公海内。
翌岁,罗先生至南京,吾师遂荐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
罗君方将所藏全部见示,吾师得抄录一通。
遂即旋陕,张公伯英闻之,叹为奇缘,乃欣然捐资付梓,由是久淹人间之秘籍,始克公世。
逮至世界二次大战告终,交通恢复后,周君在沪从邮,始克获睹全书。
来函称赞,嘱印百部运沪以广其传,时距吾师至鄞访书之年,已经十四春秋矣。
想罗君与周君以十余年之知交,终未以此见示,与吾师一面之识,竟能出蕴藏四十余年之珍本,共为欣赏,可为一奇也。
况周君素研仲景之书,著有《精神病广义》。
于癸酉岁得见湖南古本,以为长沙遗文重光于世。
曾取古本与通行本比类互参,录其佚文佚方集为《伤寒汲古》。
闻是时曾与罗君磋商,而罗君终以缄默不露,可为二奇也。
罗君文章医术久为江南人士所推重。
及门生徒,大江南北不下千余。
无锡针灸学校校长承澹庵所著《中国针灸治疗学》载有伊伯父谈其师罗哲初先生,治一南京某氏子,全身痿疭,颈项四肢皆软瘫。
为针大包一穴,与黄芪、白术、甘草煎服而愈。
澹庵为罗君再传弟子,然罗君终未以此授之,可谓三奇也。
此书由仲景四十六世裔孙张绍祖,于清道光间授与桂林左盛德。
左公获此书秘藏三十余年,广授生徒经史而外独不及医。
虽有请益,俱不轻授,而竟授与罗哲初,足见左公受授之严谨,必知罗君为不负所授者方授之也。
罗君受此书蕴椟四十余年,未尝表彰一字,虽遇挚交知己,亦未以此出示。
且与吾师非有平生之素,萍水相逢,竟以全书授之。
想罗君必知吾师不为负所授,而能光大其学者也,否则必不授矣。
吾师获此书,以为序而表彰公之夭下,并怂恿张公捐资刊印以传不朽,可谓不负罗君授书得人之盛意者矣。
国难作,南京陷,罗君返桂,不一年遽归道山,诚可慨叹,幸此书授与吾师得以发扬光大,则罗君不负左公授书之盛意。
如罗君不遇吾师,则终藏笥箧,或付劫灰,岂不有负左公授书之盛意耶。
呜乎!物之隐显,殆有数存焉。
昔朱子注四书,稿经七易,而圣道益彰。
讵知仲圣撰著《伤寒杂病论》乃稿至十三篡,其惨淡经营终使学理颠扑不破,为百世奉为圭臬之医典,厥功伟矣。
夫叔和所抄行世者相传系第七次稿。
今吾师得罗君所珍藏者乃第十二次稿。
不知江西张隐君所授刘昆湘者,涪陵刘熔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者,是为第几稿。
千余年来,零缣碎锦之十三稿。
究不知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否也。
夫仲圣《伤寒杂病论》成于炎汉建安纪年,迄今干有七百余岁,经历代之兵燹,宗室之迁徒,卒能为仲圣四十六世裔孙绍祖所保存,再经左、罗师生蕴椟珍藏,俾长沙遗文终显于世。
非仲圣之灵默相之无以臻此,非吾师之诚感格之无以致此。
吾师谓此书发现经过有不可思议者,故于丁亥冬备文率锡礼再诣南阳谒告仲圣,欲致此书远播海外,得以发扬光大。
讵为时途梗阻,未能如愿。
乃复取此十二稿,采集古今诸注为之详释,参以湘古本、涪古本,相互考核,严加订正,补其脱佚。
字栉句比,纲举目张,务期无疑不释,无义不晰。
未几一年,脱稿卒成,命名《伤寒杂病论会通》,共计十有八卷,分订八巨册,吾师今已六旬有四,尚能不辞劳瘁,自撰自书,成此巨业,生平志学之诚,律身之敬,信道之笃,执德之弘,有非常人所能及,故能卒成羽翼仲景之功,刊布其书而光大其学也。
锡礼从师游学有年,幸睹是书于危乱艰难之时而印成。
爰述颠末,以冀读者得悉其发现经历之梗概,并明传授之渊源云尔。
公元一九四九年已丑仲夏
门人 泾阳 米锡礼 敬识于樊川止园
返回主目录: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