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会通》序(赵玉玺)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伤寒杂病论会通》序(赵玉玺)
  • Post category:中医古籍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14日

《伤寒杂病论会通》序(赵玉玺)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天人性命之学,后儒论之详矣。

顾其说多倚于理,而罕重视夫气。

抑岂知理气之相需,无斯须可轻重者。

理固所以宰气,而气实所以载理。

气之通塞,理之存亡系焉。

疾病灾患撄其躯,若无以调剂其血气,气之馁未有不因之堕落者。

此神农黄帝以来,医药之事所由兴。

至汉张氏仲景实集其大成,后世尊之为医圣。

盖深明理气之相依为性命,而天人之道乃全也。

自汉迄今,斯道递衍,其以著述名者无虑百数十家,然皆不越医圣之轨范,而卒鲜得其真传,其裨益于性命之故,有仁心者尤多贻憾,斯则吾友竹斋黄君之不能已于研穷也。

君陕西长安人,幼贫失学,其尊人素业炮工,君少习其业,暇辄从人问字,久之识天算地舆,旁求儒术,又以深窥洛闽,撰有《周易会通》、《五纪衍义》、《修历刍言》、《皇极经世考证》等书。

然其精神专注,最有志趣者,厥惟医道;其于医道探讨无厌者,厥惟仲景之书。

癸酉之冬,君已修订仲景《伤寒杂病论集注》三度矣。

此心终有未慊,乃诣南阳谒医圣祠墓,窃冀缵承其遗业。

次年甲戌冬,复往宁波访求仲景遗书。

因周君岐隐得识桂林罗哲初先生,示之以其师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惊叹无已,因得手抄一通。

夫此书之流传,自晋王叔和仅为第七次稿,历代所宗,别无考见。

不意越千百年忽发现写本至十二稿,得非君之精诚贯注,上通医圣之灵所感召乎?

顾此书在医圣既精益求精,则君之虚怀求益,愈不能以前所修订者为止境矣。

由是取今世通行宋刊《伤寒》《金匾》各书,及近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涪陵刘镕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校,深见此稿修理精密,有非后世所能及。

由是综核前三度采集各注,参以中外医书新发明者,撰注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会通》计十八卷。

而请序于余,藉以谂前圣之至仁,而箴后人之躁妄也。

因忆十年前,余有幽郁之疾,腹患症结,卧床旬余日,几濒于危。

延君自省莅兴,为针“期门”、“巨厥”,砉然立解,腹内显有声鸣。

乃遂即起床,同君步行原野省墓,往返十余里,迄无倦容。

君之术何其神,而余之病永不作矣。

今君独不自足,研求弥笃,则此后活人之术当更有进,将使医林中千万人奉为圭臬,传之后世,庶不至庸医杀人之不悟矣。

昔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复撰十翼,而后易道大明。

仲景之书君苦心求得晚本,三复笺注,必期至于会通,而后医道无误。

天地之大德曰生,余虽不文,奚容诿辞而不彰君之高谊哉。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  岁在己丑   正月下浣

兴平    赵玉玺   惕庵    敬识   时年七十有五

返回主目录:

《伤寒杂病论》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