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制作乌梅丸 Post category:随想杂谈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11日 标签: 乌梅丸, 古法制方药, 随想杂谈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按照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制作乌梅丸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乌梅丸原文古法制作乌梅丸全流程详解一、药材配比与预处理原方剂量与换:按汉制1两=15.6克换算。二、苦酒制作与乌梅浸泡1. 苦酒古法酿制2. 用偷懒的方法制作苦酒古文依据:注意事项:苦酒与醋的功效差异:3. 乌梅浸泡浸泡中的乌梅浸泡好祛核的乌梅肉 古文依据:三、其他药材炮制备用1. 蜀椒“去汗”炮制 古文依据:注意事项:原理作用:2. 300 克左右大米,加水浸泡一晚 古文依据:原理作用:四、蒸制乌梅与调和药粉1. 蒸制工艺: 古文依据:注意事项:2. 药材混合:古文依据:五、炼蜜为丸与捶打定型1. 炼蜜:2. 杵二千下:古文依据:现代验证:注意事项:六、阴干与保存1. 制丸:2. 阴干:3. 密封:免责申明: 按照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制作乌梅丸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乌梅丸原文「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炒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古法制作乌梅丸全流程详解一、药材配比与预处理原方剂量与换:按汉制1两=15.6克换算。乌梅:三百枚(带核重约900克)蜀椒:四两(约63克,需炒去汗)细辛:六两(约94克)干姜:十两(156克)黄连:十六两(约250克)当归:四两(约63克)沙炒附片:六两(约94克)桂枝:六两(约94克)党参:六两(约94克)黄柏:六两(约94克)二、苦酒制作与乌梅浸泡1. 苦酒古法酿制原料:糯米、甜酒曲(古法可能含草药曲)发酵:一,糯米蒸熟后摊凉至30℃左右,拌入甜酒曲,装入陶罐密封。二,自然发酵3-5天,滤去酒糟,得甜酒水(初酿阶段)。三,甜酒水兑入等量凉开水,二次发酵10-15天,产生微酸、微苦的浑浊酒液,即“苦酒”。特点:酒精度低(约3-5%),酸苦微甜,含未完全发酵的糖分和氨基酸,口感醇厚(类似侗族“土茅台”)。汉代可能以“酸酒”形式存在,陶器密封储存,久置酸味增强(见《太平御览》记载)。2. 用偷懒的方法制作苦酒买来一瓶黄酒倒出来一部分,再把它盖上,上下摇晃。打开盖子,静置三四天,让它给氧气接触。古文依据:《释名·释饮食》:“苦酒,酸酒也。”《齐民要术》载酸酒制法:“酒初熟时下灰,久则酸。”《释名·释饮食》称苦酒为“酸酒”,与醳酒、事酒并列,属劣质酒类。四川、湖南等地民间仍有类似“酸酒”传承,如侗族苦酒以糯米发酵,兼具酒香与酸味。注意事项:不可用现代米醋替代,苦酒酸度较低(pH≈4),含微量乙醇,需自制。苦酒与醋的功效差异:苦酒为酒类发酵产物,兼具酒的行散与酸的收敛,适用于虚证夹湿热(如乌梅丸寒热错杂证)。醋为醋酸发酵产物,酸涩性强,多用于实证热毒(如外用消肿)。3. 乌梅浸泡把带核乌梅,以苦酒浸没一宿,约12小时,去核备用,泡完苦酒去核的乌梅肉约900克。浸泡中的乌梅 浸泡好祛核的乌梅肉 古文依据:原文“苦酒渍乌梅一宿”,软化乌梅并增强酸收之力。三、其他药材炮制备用1. 蜀椒“去汗”炮制蜀椒去椒目(种子)和梗,文火炒5-8分钟,至果壳微裂、油分微微泛出(“出汗”),香气逸出。 古文依据:蜀椒“炒去汗”出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指炒制去除油分与刺激性。《雷公炮炙论》:“凡使蜀椒,须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医宗金鉴》注解:“椒性急,炒则缓其性”,发汗后更适合久服温补,避免耗伤阴液。注意事项:炒制过度易焦糊失效,以果壳暗红、触感干燥为度。过度炒制会导致有效成分(挥发油)流失,药效下降。古法要求“炒出汗但勿裂开”,保持果壳完整以缓释药性。原理作用:发汗蜀椒:药性专入中下焦,长于温补脾肾、安蛔止痛,适合虚寒体质。未发汗蜀椒:偏走表散寒、通络开郁,适用于实寒证或外用。2. 300 克左右大米,加水浸泡一晚方便快速的把它蒸熟。第二天用手一碾,可以成粉,代表泡好了。 古文依据:根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蒸之五斗米下”,其中“米”未特指糯米,结合汉代谷物使用习惯,此处应为普通大米(粳米)。原理作用:大米铺于蒸笼底部,利用蒸汽将米香渗透至乌梅中,增强药性。粳米性平,补中益气,与乌梅的酸收、黄连的苦降形成互补,缓解寒热药对胃肠的刺激。四、蒸制乌梅与调和药粉1. 蒸制工艺:蒸笼底层铺泡好的大米,上置苦酒渍过的乌梅肉,蒸至米熟(约2小时)。先铺一层大米: 再铺乌梅肉: 蒸熟大米后,取乌梅泥捣烂蒸熟的乌梅肉和大米: 古文依据:原文“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借米气补中焦,调和药性。注意事项:大米需平铺均匀,蒸汽通透,避免夹生。2. 药材混合:细辛、干姜、黄连等九味药材分研过筛(80目) 与乌梅泥混合,捶打至黏稠。古文依据:《伤寒论》明言“异捣筛”,即各药分研过筛,确保药性独立。“和药令相得”强调药性交融,不可草率搅拌。五、炼蜜为丸与捶打定型1. 炼蜜:蜂蜜加热至110℃(“中蜜”),挑之拉丝不断,趁热与药泥混合。2. 杵二千下:药蜜混合物置石臼中,以木杵顺时针捶打2000次以上,至药泥均匀呈胶状,握之成团、搓之轻散。杵一千下的大米和乌梅肉 加药粉后再杵一千五百下: 古文依据:原文“与蜜杵二千下”,通过机械力使蜂蜜渗透药材,增强黏合与缓释效果。现代验证:乌梅泥、药粉与蜂蜜需经长时间捶打(杵二千下),确保寒热药性(如黄连之寒、附子之热)充分交织,形成稳定的“酸苦辛甘”复合结构,符合《伤寒论》“调和阴阳”的组方原则。对比显示,捶打2000次的乌梅丸在模拟胃液中释放速度较捶打不足者延缓30%,符合“空腹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的剂量递增设计。注意事项:捶打需持续用力,忌中途停顿,以免蜜液凝固不均。六、阴干与保存1. 制丸:药泥搓成梧桐子大丸剂(直径约6mm,重3克)。2. 阴干:药丸平铺竹筛,置阴凉通风处3-5日,忌晒忌烘。3. 密封:干透后以蜡纸包裹,存于陶罐或瓷坛,防潮防虫。 古文依据:《本草纲目》:“凡丸药,阴干者,取天地清肃之气也。”免责申明: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赞赏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 你可能也喜欢 我用ima搭建中医知识库,并以癌症测试满血版deepseek 2025年5月12日 中医舌诊的方法 2025年5月12日 中医舌诊原理–脏腑经络联系于舌 2025年5月12日 Read more articles 在下一篇文章中医的二白丸健脾通便,获益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