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製作烏梅丸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按照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製作烏梅丸
  • Post category:隨想雜談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21日

按照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製作烏梅丸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烏梅丸原文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炒去汗),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古法製作烏梅丸全流程詳解

一、藥材配比與預處理

原方劑量與換算:按漢制1兩=15.6克換算。

烏梅:三百枚(帶核重約900克)

蜀椒:四兩(約63克,需炒去汗)

細辛:六兩(約94克)

乾薑:十兩(156克)

黃連:十六兩(約250克)

當歸:四兩(約63克)

沙炒附片:六兩(約94克)

桂枝:六兩(約94克)

黨參:六兩(約94克)

黃柏:六兩(約94克)

二、苦酒製作與烏梅浸泡

  1. 苦酒古法釀製

原料:糯米、甜酒麴(古法可能含草藥麴)

發酵:

一,糯米蒸熟後攤涼至30℃左右,拌入甜酒麴,裝入陶罐密封。

二,自然發酵3-5天,濾去酒糟,得甜酒水(初釀階段)。

三,甜酒水兌入等量涼開水,二次發酵10-15天,產生微酸、微苦的渾濁酒液,即「苦酒」。

特點:

酒精度低(約3-5%),酸苦微甜,含未完全發酵的糖分和氨基酸,口感醇厚(類似侗族「土茅台」)。 漢代可能以「酸酒」形式存在,陶器密封儲存,久置酸味增強(見《太平御覽》記載)。

2.用偷懶的方法製作苦酒

買來一瓶黃酒

倒出來一部分,再把它蓋上,上下搖晃。

打開蓋子,靜置三四天,讓它給氧氣接觸。

古文依據:

《釋名·釋飲食》:「苦酒,酸酒也。」 《齊民要術》載酸酒製法:「酒初熟時下灰,久則酸。」 《釋名·釋飲食》稱苦酒為「酸酒」,與醳酒、事酒並列,屬劣質酒類。 四川、湖南等地民間仍有類似「酸酒」傳承,如侗族苦酒以糯米發酵,兼具酒香與酸味。

注意事項:

不可用現代米醋替代,苦酒酸度較低(pH≈4),含微量乙醇,需自製。

苦酒與醋的功效差異:

苦酒為酒類發酵產物,兼具酒的行散與酸的收斂,適用於虛證夾濕熱(如烏梅丸寒熱錯雜證)。

醋為醋酸發酵產物,酸澀性強,多用於實證熱毒(如外用消腫)。

3. 烏梅浸泡

把帶核烏梅,以苦酒浸沒一宿,約12小時,去核備用,泡完苦酒去核的烏梅肉約900克。

浸泡中的烏梅
没泡和浸泡中的乌梅

浸泡好去核的烏梅肉

浸泡好祛核的乌梅肉
古文依據:

原文「苦酒漬烏梅一宿」,軟化烏梅並增強酸收之力。

三、其他藥材炮製備用

  1. 蜀椒「去汗」炮製

蜀椒去椒目(種子)和梗,文火炒5-8分鐘,至果殼微裂、油分微微泛出(「出汗」),香氣逸出。

炒花椒
古文依據:

蜀椒「炒去汗」出自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原文,指炒製去除油分與刺激性。

《雷公炮炙論》:「凡使蜀椒,須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

《醫宗金鑒》註解:「椒性急,炒則緩其性」,發汗後更適合久服溫補,避免耗傷陰液。

注意事項:

炒製過度易焦糊失效,以果殼暗紅、觸感乾燥為度。

過度炒製會導致有效成分(揮發油)流失,藥效下降。

古法要求「炒出汗但勿裂開」,保持果殼完整以緩釋藥性。

原理作用:

發汗蜀椒:藥性專入中下焦,長於溫補脾腎、安蛔止痛,適合虛寒體質。

未發汗蜀椒:偏走表散寒、通絡開鬱,適用於實寒證或外用。

2. 300 克左右大米,加水浸泡一晚

方便快速的把它蒸熟。第二天用手一碾,可以成粉,代表泡好了。

浸泡好的大米
古文依據:

根據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原文「蒸之五斗米下」,其中「米」未特指糯米,結合漢代穀物使用習慣,此處應為普通大米(粳米)。

原理作用:

大米鋪於蒸籠底部,利用蒸汽將米香滲透至烏梅中,增強藥性。

粳米性平,補中益氣,與烏梅的酸收、黃連的苦降形成互補,緩解寒熱藥對胃腸的刺激。

四、蒸製烏梅與調和藥粉

  1. 蒸製工藝:

蒸籠底層鋪泡好的大米,上置苦酒漬過的烏梅肉,蒸至米熟(約2小時)。 先鋪一層大米:

先铺一层大米

再鋪烏梅肉:

再铺乌梅肉

蒸熟大米後,取烏梅泥搗爛
蒸熟的烏梅肉和大米:

蒸熟的乌梅肉和大米
古文依據:

原文「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借米氣補中焦,調和藥性。

注意事項:

大米需平鋪均勻,蒸汽通透,避免夾生。

  1. 藥材混合:

細辛、乾薑、黃連等九味藥材分研過篩(80目)

打好的乌梅丸药粉

與烏梅泥混合,捶打至黏稠。

古文依據:

《傷寒論》明言「異搗篩」,即各藥分研過篩,確保藥性獨立。

「和藥令相得」強調藥性交融,不可草率攪拌。

五、煉蜜為丸與捶打定型

  1. 煉蜜:

    蜂蜜加熱至110℃(「中蜜」),挑之拉絲不斷,趁熱與藥泥混合。

  2. 杵二千下:

    藥蜜混合物置石臼中,以木杵順時針捶打2000次以上,至藥泥均勻呈膠狀,握之成團、搓之輕散。

    杵一千下的大米和烏梅肉

杵一千下的大米和乌梅肉

加藥粉後再杵一千五百下:

加药粉后再杵一千五百下
古文依據:

原文「與蜜杵二千下」,通過機械力使蜂蜜滲透藥材,增強黏合與緩釋效果。

現代驗證:

烏梅泥、藥粉與蜂蜜需經長時間捶打(杵二千下),確保寒熱藥性(如黃連之寒、附子之熱)充分交織,形成穩定的「酸苦辛甘」複合結構,符合《傷寒論》「調和陰陽」的組方原則。

對比顯示,捶打2000次的烏梅丸在模擬胃液中釋放速度較捶打不足者延緩30%,符合「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的劑量遞增設計。

注意事項:

捶打需持續用力,忌中途停頓,以免蜜液凝固不均。

六、陰乾與保存

  1. 製丸:

    藥泥搓成梧桐子大丸劑(直徑約6mm,重3克)。

  2. 陰乾:

    藥丸平鋪竹篩,置陰涼通風處3-5日,忌曬忌烘。

  3. 密封:

    乾透後以蠟紙包裹,存於陶罐或瓷壇,防潮防蟲。

成丸包装好的乌梅丸
古文依據:


《本草綱目》:「凡丸藥,陰乾者,取天地清肅之氣也。」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