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醫醫案分析3:手麻、汗出、面色㿠白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中醫醫案來自《羅校註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的【黃芪桂枝五物湯治手麻】
原文如下:
王某,女,42 歲,近兩個月以來常感上臂麻木,從臂至手時如放電,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納可,二便可,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澀。處黃芪桂枝五物湯:生黃芪 30g,桂枝 20g,生白芍 20g,生薑 15g,大棗 3 個(切)為引。上方服藥兩週,諸症痊癒!
【中醫辨證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無。二便可。
太陽病:無明顯提綱症狀,但有表證。近兩個月以來常感上臂麻木,從臂至手時如放電,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
陽明病:無。二便可,少陽病:無。少陰病:無。太陰病:無。納可。厥陰病:無。
辨雜病:
氣虛:有。近兩個月以來常感上臂麻木,從臂至手時如放電,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
血虛:有。近兩個月以來常感上臂麻木,從臂至手時如放電,指尖麻木,面色㿠白。
水飲:無。宿食:無。痰堵:無。瘀血:可能有。
其他雜病:有血痹病。近兩個月以來常感上臂麻木,從臂至手時如放電,指尖麻木,脈細澀。
總結:
這個是非常標準的血痹病,有一些類似太陽病的表證,也好像氣血兩虛的症狀。但在《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給出了明確的治法——【13.18】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之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寸口微澀,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針引陽氣。也就是說在經方中引陽氣到表為主,因此重用生黃芪,除此之外類似太陽病中風證的治法,因此用黃芪桂枝五物湯。
這個中醫案例對應的《傷寒雜病論》條辨:
辨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13.19——【13.19】 血痹,陰陽俱微,或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案例中的主證大部分都跟這個條辨的一模一樣,除了面色㿠白,喜汗出。這兩個症狀都是虛,陽不密,表不固。這個經方也能順帶解決。
胡希恕對該條辨的解讀:
什麼是血痹,「陰陽俱微」,就是輕取脈微,使勁按脈也微,就是內外俱微。「陰陽」有多種說法,有的指「上下」,寸關尺,在部位上說的,寸脈常說是「陽」,尺脈常說是「陰」;也有時候指「浮沉」,就是輕取脈、浮取為「陽」,重取、使勁按為「陰」,判斷裏。
「陰陽俱微」不是指上下,因為它底下有「寸口」跟著,所以這是指浮沉說的,輕手按,脈也微,重手按,脈也微,這是津液不足。微在寸口,「寸口關上微」,寸口這個脈是浮沉脈都微,跟上邊是一樣的。津液不足於哪兒呢?不足於表;「尺中小緊」,跟「關上以下」一樣,尺以候裏了,風寒進到裏頭去了。
脈跟上面也沒有什麼差異,也就是風寒乘著表虛,血液為風寒所傷,才得血痹證,這是古人的看法。
「外證身體不仁」,血痹病就是指身體麻痹不仁,「如風痹狀」,像風痹,也有麻痹的(症狀),跟個(風痹)差不多,但是風痹要疼的,它(血痹)這個不疼。這個病很多見。「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前面的條辨說是「宜針引陽氣」,這裏就出個方劑,這個方跟「針引陽氣」是一樣的。
黃芪這個藥,大家得注意,古人說黃芪補中益氣,是個甘溫的藥。凡是甘藥都健胃,所以說它補中。胃健,水穀之氣才充於外。水穀之氣是精氣,也就是津液,都是養人的東西。黃芪這個藥,我們什麼時候用?就是體表虛衰,什麼虛衰?
前頭那兩個脈全是津液不足於外,津液就是飲食化生的水穀化合物,再加上氧氣,總而言之,就是營養成分。營養成分不足於外,外面的營養就不夠了,就是營養不良了。由於營養不良,那麼在這個部位,很多地方要出現疾病了,就像西醫說的知覺神經麻痹,神經末梢靠外邊,它要沒有營養,它也受不了的。皮膚肌肉有病就生瘡。
仲景書中所說的「陽氣」,統統說的是津液,拿更通俗的話說,就是養人的營養成分,我們吃了東西,血管吸收,它往各組織細胞輸送營養成分,古人管血管內的叫「營」,也叫作「血」,血是本體,營是作用;血管外叫作「衛」,也叫作「氣」。
中醫管這個叫表虛證,又是營衛不和,用桂枝湯,表虛加黃芪,它就能治。
湯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生薑 六兩 芍藥 三兩 黃芪 三兩 桂枝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胡希恕的用量:
用量:黃芪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一兩按3克算)
胡希恕的方證:
黃芪桂枝五物湯就是桂枝湯去甘草加黃芪,為什麼要去甘草?它要針引陽氣,讓氣外達,快藥不用甘草,甘草這個藥緩。這裏黃芪桂枝五物湯證是讓陽氣儘快出表,所以要加黃芪,甘草不要。其中的桂枝湯是調理營衛了。
黃芪在《本草》上說的,主「大惡瘡」,所以關於瘡瘍之病,用黃芪的機會最多,道理是一樣的,它這塊兒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它恢復不了,這是一;第二,這塊兒虛,這塊兒有外邪它就祛不了。祛外邪是人體的機能,自然就能祛外邪。現在則是這塊兒營養不良,所以要補中益氣。
黃汗等很多疾病,由於皮膚這個地方營養不良造成的惡瘡,那都是由於這個地方虛,用什麼藥,用黃芪。黃芪的作用就在這兒。咱們後世都把黃芪看成是補氣,有肺病也吃黃芪,這是錯的,大錯特錯,它不是補那個氣。
這個方子黃芪桂枝五物證我常用,這個方子確實挺好使,如果我們看到血更虛,可以加點血分藥,常配伍當歸芍藥散一起用。
隨著證候出入,用藥就要加減變化。因為這種病的變化很少,所以就常用這單純的一個方子。當然在臨床上,隨著證候的出入,這個方子可有加減。用於神經麻痹而現黃芪桂枝五物湯證的那一種原因,若有其他的問題,發生其他的證候,那麼可以根據不同的證候,你就用不同的方藥加減,但是主治的方子還是對的,我們可以加些藥味,或者根據當時的情況,與其他方子合方應用。
該方證適用的《傷寒雜病論》條辨:
【13.18】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之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寸口微澀,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