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分析3:手麻、汗出、面色㿠白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医医案分析3:手麻、汗出、面色㿠白

中医医案分析3:手麻、汗出、面色㿠白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中医医案来自《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手麻】

原文如下:

王某,女,42 岁,近两个月以来常感上臂麻木,从臂至手时如放电,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涩。处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 30g,桂枝 20g,生白芍 20g,生姜 15g,大枣 3 个(切)为引。上方服药两周,诸症痊愈!

【中医辨证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无。二便可。
太阳病:无明显提纲症状,但有表证。近两个月以来常感上臂麻木,从臂至手时如放电,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
阳明病:无。二便可,少阳病:无。少阴病:无。太阴病:无。纳可。厥阴病:无。

辨杂病:

气虚:有。近两个月以来常感上臂麻木,从臂至手时如放电,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
血虚:有。近两个月以来常感上臂麻木,从臂至手时如放电,指尖麻木,面色㿠白。
水饮:无。宿食:无。痰堵:无。瘀血:可能有。
其他杂病:有血痹病。近两个月以来常感上臂麻木,从臂至手时如放电,指尖麻木,脉细涩。

总结:

这个是非常标准的血痹病,有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证,也好像气血两虚的症状。但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给出了明确的治法——【13.18】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针引阳气。也就是说在经方中引阳气到表为主,因此重用生黄芪,除此之外类似太阳病中风证的治法,因此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这个中医案例对应的《伤寒杂病论》条辨: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3.19——【13.19】 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案例中的主证大部分都跟这个条辨的一模一样,除了面色㿠白,喜汗出。这两个症状都是虚,阳不密,表不固。这个经方也能顺带解决。

胡希恕对该条辨的解读:

什么是血痹,“阴阳俱微”,就是轻取脉微,使劲按脉也微,就是内外俱微。“阴阳”有多种说法,有的指“上下”,寸关尺,在部位上说的,寸脉常说是“阳”,尺脉常说是“阴”;也有时候指“浮沉”,就是轻取脉、浮取为“阳”,重取、使劲按为“阴”,判断里。

“阴阳俱微”不是指上下,因为它底下有“寸口”跟着,所以这是指浮沉说的,轻手按,脉也微,重手按,脉也微,这是津液不足。微在寸口,“寸口关上微”,寸口这个脉是浮沉脉都微,跟上边是一样的。津液不足于哪儿呢?不足于表;“尺中小紧”,跟“关上以下”一样,尺以候里了,风寒进到里头去了。

脉跟上面也没有什么差异,也就是风寒乘着表虚,血液为风寒所伤,才得血痹证,这是古人的看法。

“外证身体不仁”,血痹病就是指身体麻痹不仁,“如风痹状”,像风痹,也有麻痹的(症状),跟个(风痹)差不多,但是风痹要疼的,它(血痹)这个不疼。这个病很多见。“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前面的条辨说是“宜针引阳气”,这里就出个方剂,这个方跟“针引阳气”是一样的。

黄芪这个药,大家得注意,古人说黄芪补中益气,是个甘温的药。凡是甘药都健胃,所以说它补中。胃健,水谷之气才充于外。水谷之气是精气,也就是津液,都是养人的东西。黄芪这个药,我们什么时候用?就是体表虚衰,什么虚衰?

前头那两个脉全是津液不足于外,津液就是饮食化生的水谷化合物,再加上氧气,总而言之,就是营养成分。营养成分不足于外,外面的营养就不够了,就是营养不良了。由于营养不良,那么在这个部位,很多地方要出现疾病了,就像西医说的知觉神经麻痹,神经末梢靠外边,它要没有营养,它也受不了的。皮肤肌肉有病就生疮。

仲景书中所说的“阳气”,统统说的是津液,拿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养人的营养成分,我们吃了东西,血管吸收,它往各组织细胞输送营养成分,古人管血管内的叫“营”,也叫作“血”,血是本体,营是作用;血管外叫作“卫”,也叫作“气”。
中医管这个叫表虚证,又是营卫不和,用桂枝汤,表虚加黄芪,它就能治。

汤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
组成:生姜     六两 芍药     三两 黄芪    三两 桂枝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胡希恕的用量:

用量:黄芪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一两按3克算)

胡希恕的方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为什么要去甘草?它要针引阳气,让气外达,快药不用甘草,甘草这个药缓。这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是让阳气尽快出表,所以要加黄芪,甘草不要。其中的桂枝汤是调理营卫了。

黄芪在《本草》上说的,主“大恶疮”,所以关于疮疡之病,用黄芪的机会最多,道理是一样的,它这块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它恢复不了,这是一;第二,这块儿虚,这块儿有外邪它就祛不了。祛外邪是人体的机能,自然就能祛外邪。现在则是这块儿营养不良,所以要补中益气。

黄汗等很多疾病,由于皮肤这个地方营养不良造成的恶疮,那都是由于这个地方虚,用什么药,用黄芪。黄芪的作用就在于这儿。咱们后世都把黄芪看成是补气,有肺病也吃黄芪,这是错的,大错特错,它不是补那个气。

这个方子黄芪桂枝五物证我常用,这个方子确实挺好使,如果我们看到血更虚,可以加点血分药,常配伍当归芍药散一起用。

随着证候出入,用药就要加减变化。因为这种病的变化很少,所以就常用这单纯的一个方子。当然在临床上,随着证候的出入,这个方子可有加减。用于神经麻痹而现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那一种原因,若有其他的问题,发生其他的证候,那么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候,你就用不同的方药加减,但是主治的方子还是对的,我们可以加些药味,或者根据当时的情况,与其他方子合方应用。

该方证适用的《伤寒杂病论》条辨:

【13.18】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寸口微涩,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13.19】 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