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醫醫案分析4:腹脹、胸悶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中醫醫案來自《羅校註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裏陳學忠的【理中湯治療腹脹】
原文如下:
劉某,男,71 歲,2017 年 5 月 25 日初診。患者因“夜間腹脹一週”來治。一週來無明顯誘因,患者夜半(3:00-5:00)感腹脹,從熟睡中脹醒,至凌晨 5 點脹漸消能眠,伴胸悶。白天不腹脹,大便一日一次,質正常,偶有冒酸,舌體胖舌邊齒印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弱無力。
診斷:太陰病;
辯證:太陰虛寒;
治則:益氣溫中;
方劑:理中湯。
用藥:乾薑30 党參 30 白朮 30 炙甘草 15 四劑,水煎服,一日一劑。5 月 31 日隨訪,訴服一劑即脹消,無冒酸,堅持服完四劑,現腹無不適,眠可。
【中醫辨證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無。太陽病:無。陽明病:無。少陽病:無。少陰病:無。
太陰病:有。夜間腹脹一週,夜半(3:00-5:00)感腹脹,從熟睡中脹醒,至凌晨 5 點脹漸消能眠,伴胸悶。大便一日一次,質正常,偶有冒酸,舌體胖舌邊齒印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弱無力
厥陰病:無。
辨雜病:
氣虛:無。血虛:無。水飲:無。
宿食:無。大便一日一次
痰堵:無。瘀血:無。其他雜病:無。
總結:
從辨證來看,是可以肯定患者沒有陽性的症狀,因為沒有任何反應太過的症狀。不是陽,就是陰,剩下的肯定是三陰病之一。少陰病的提綱症狀——【11.1】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也沒有,患者的精神體力狀態還行,如果按照胡希恕胡老的劃分方法來看,也沒有陰性的表證。
厥陰病的提綱症狀——【11.47】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就更加不沾邊了。就算用排除法分析到這裏,也能得出大概就是太陰病的結論了,就算不是非常標準的太陰病,治法應該也相差不多。
太陰病的提綱症狀——【10.12】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這條條辨跟醫案中的症狀,有一個腹滿腹脹的症狀是一樣的。患者並沒有下利的症狀,但有一個大便偶有冒酸的症狀,這就是就是消化不良的表現。
其實在桂林古本的《傷寒雜病論》中有一條條辨是更符合這個醫案的——【5.50】 寒病,腹滿腸鳴,食不化,飧泄,甚則足痿不收,脈遲而澀,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湯主之;其著也,則髀樞強痛,不能屈伸,枳實白朮茯苓甘草湯主之。
這個中醫案例對應的《傷寒雜病論》條辨:
寒病脈證並治第十二5.50——【5.50】 寒病,腹滿腸鳴,食不化,飧泄,甚則足痿不收,脈遲而澀,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湯主之;其著也,則髀樞強痛,不能屈伸,枳實白朮茯苓甘草湯主之。
腹滿就是腹脹。食不化就是消化不良,吃了沒消化。飧泄指的是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排出的症狀。——對應著上面的大便偶有冒酸。
這條條辨中所提到寒病在這病位的一系列症狀,屬於寒邪乘脾,這個算臟腑辨證的範疇了。它相對應的治法跟太陰病的方法其實是很相似的。
依據是 :【10.15】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這一條條辨。這裏自利不渴,可以暫時不管它,它只是太陰病的其中一組症狀。後面的這一段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跟屬太陰也是聯繫在一起的,只要能證明患者是屬太陰的臟腑有寒,就可以用理中、四逆類的經方溫之。
胡希恕對該條辨的解讀:
宋本沒有這條,所以並沒有相關的解讀。
湯方:理中湯方
胡希恕的用量:
人參9克,乾薑9克,炙甘草9克,白朮9克。
胡希恕的方證:
理中湯都是從甘草乾薑湯上來的,甘草、乾薑再加人參、白朮就是理中湯。人參、甘草都是健胃安中的藥,乾薑、白朮是溫中祛濕的藥,祛水,這是由於胃虛有寒,所以這個方藥它叫理中。
理中湯主要症狀是胃虛心下痞硬,人或者有嘔,或者大便稀,由於胃衰造成的。那麼協熱利、利下不止,用理中湯是健胃治下利。
如果中虛多寒,中虛就是胃虛,胃虛有寒停飲,如果上焦虛也能造成這種情況,所以理中湯也主之。
嘔逆,心下痞堅,就是心下痞硬,那是胃虛的關係,嘔逆就是胃虛停飲,這是理中湯證。所以我們說理中湯常治嘔證;白朮是祛水、利尿,白朮是溫性的藥,胃有停水,多用白朮。
理中湯也吐涎沫,因為吐涎沫也說明胃寒有飲。理中湯有人參,不但寒還有虛,所以吐涎沫,同時有心下痞硬;但理中湯證的寒不影響頭部。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