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醫醫案分析5:尿崩症、消渴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中醫醫案來自《羅校註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裏李克紹的【五苓散治消渴(尿崩症)醫案】
原文如下:
王某,男,7 歲,1975 年 7 月 13 日就診。患兒多飲多尿,在當地醫院檢查尿比重為 1、007,診斷為“尿崩症”,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於誘導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
因與五苓散方:白朮 12 克,茯苓 9 克,澤瀉 6 克,桂枝 6 克,豬苓 5 克,水煎。(傷寒解惑論)
註家按語:
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徵。水氣內停,津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中醫辨證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可能有。多飲多尿。至少這裏的小便特徵有可能跟正常人不一樣。
太陽病:無。陽明病:無。少陽病:無。少陰病:無。太陰病:無。厥陰病:無。
辨雜病:
氣虛:無。血虛:無。
水飲:有。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
宿食:無。痰堵:無。瘀血:無。其他雜病:無。
總結:
這裏可以肯定傷寒六病是沒有的。氣血虛、宿食、痰、瘀血這些雜病也是沒有的。水飲從舌苔上來看是有的,治法是需要利水。小便不利,可能是有的(小便太多太少,都可以算小便不利),從治療法則來看,很多怪病沒啥特別症狀,都建議嘗試一下利一下小便。舌色淡說明肯定不是大熱證,有可能是陽氣略微不足,因此選擇更偏向陽性利尿範圍更廣的利尿經方——五苓散。
這個中醫案例對應的《傷寒雜病論》條辨:
這條條辨的渴而飲水多跟上文醫案的症狀是一致,小便不利並不是特別吻合,上面的醫案顯示的是飲多尿多,有一定可能性的小便不利。反正小便不正常,太多太少都可以算小便不利,再加上舌苔可以輔助辨證是有水飲,且有可能是太陽病的水飲。
胡希恕對該條辨的解讀:
本來是太陽病,寸緩者就是津液不足於外,脈浮緩,古人有寸緩則為中風,就是太陽中風。遲緩和尺弱一樣,則為亡血,就是血液少,所以脈遲。再加上關浮。 總而言之就是脈浮緩,脈浮緩弱,就是太陽中風的脈。他為什麼這麼分呢?他也有用意的。關脈以候胃,就是心下部位;浮脈,在這主熱,它也主外也主熱,就是也主表也主熱。「關浮」就是心下的痞,這個痞是熱痞,這用瀉心湯治療,所以他把這個脈,用部位來說明病理情況。
那麼我們看脈緩和脈弱不好分。「脈緩」指脈鬆弛,脈道鬆弛。那麼「脈弱」呢?弱是衝著弦上說,「脈弦」,弦就是上下崩直,弓弦那個弦、彈弦那個弦。所以「脈弱」是衝著上下看這個弱,不禁摁。從理上講是有緩、弱的區別的,但在指下分別很難,緩和弱分別很難。所以張仲景這個書,脈的緩和弱是通用的。他說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他講太陽中風治療的時候,又說陽浮而陰弱,又講個「弱」,可見脈緩和弱在手下分辨很難,在理論上來說緩、弱的區別是有的,存在的。
「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就是太陽中風的證,太陽中風發熱汗出還惡寒,惡風惡寒。「不嘔」,這是說沒傳到半表半裏,那就沒有柴胡證。
「但心下痞」,它也沒傳少陽,脅下不結,沒有胸脅苦滿,可「但心下痞」,心下這地方痞塞不通。一看病的情況,表還沒解,而有心下痞硬,這大概就是「醫下之」的毛病。下之表沒解,外邪內陷,所以心下痞,大概是這種情況。
頭一段說的就是如上這個情況。但是他沒出治療法子,前面都有啊,應該先用桂枝湯以解外,然後再以瀉心湯治痞,或者大黃黃連瀉心湯,或者三黃瀉心湯,我應用三黃瀉心湯的機會多。這是一段。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如其不下」,這個病人已經不惡寒了——上頭說是發熱汗出復惡寒——不惡寒只是心下痞而又渴,那是轉屬陽明了。渴了,內裏頭一熱就渴。那麼痞問題不大,它不是大實大滿,只是這痞稍有點內實的樣子,不大(大實大滿),所以他說「轉屬陽明」。轉屬陽明就是太陽轉屬於陽明,太陽病還沒結束,轉屬就是並病的互辭,轉屬也是個並病,但是太陽病要罷,它已經不惡寒了嘛,而且又渴,陽明病已顯了。
「小便數者」,這時候小便頻數得厲害,那麼大便可要硬了。但大便硬也不譫語,那裏的熱並不太厲害,「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津液內竭造成大便硬,只是由於小便數,雖然十日不大便,毫無所苦,言外之意呢,不可攻!我們只是用「當欲大便」的法子也可以,根據後面治脾約使的麻子仁丸也可以,那得看病的輕重,如果重,多少有點熱,可以吃麻子仁丸,就是現在說的麻子仁治脾約了。不然的話,那就得用導之之法,像蜜煎導、豬膽汁那種法子。
那麼假若他「渴欲飲水」,那可以「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少少與飲之,不要給喝得多,喝得多非喘不可,他沒有多大的熱,一點點給水,他由於小便數,傷失津液,胃和者愈。
「渴者」,這一個「渴」字是承上邊這兩段說的。頭一段「下之」,下之後表還有熱未解,心下痞。這個情況的心下痞是由於停水的關係,五苓散證是有的。由於下,氣上衝,造成小便不利,這個(小便不利)絕對不是小便頻數。小便不利,微熱而渴,那是五苓散證。這個心下痞正是水氣逆於心下,但他為什麼不詳說呢?
這是個簡文,擱個「渴者」這兩字就代表了,前面都有啊。這是承接第一段此以醫下之也。第二段如其不下者也是一樣的,要是「不下」也可以發生這樣的證候,即病人微熱不惡寒而渴,這個情況也沒轉陽明,沒有底下這一套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沒轉陽明,但是他是小便不利,這種渴也是停水不行的,也可以用五苓散。
他就是在「渴」上發揮的,不是說「轉屬陽明、小便數」,你還給吃五苓散,這是不對的,咱們前面講的豬苓湯都有這些具體解釋啊。他已經喪失津液了轉屬陽明、小便數,喪失津液到這份上你不能再吃五苓散了。
五苓散不能治小便多,五苓散利尿相當有力量,而且這是個陽明病,真要是內傳陽明,桂枝它不治裏熱。所以這個本條最後一段大家很有爭論。我認為這個「渴者」,是另起的,不是接著上邊的,不是說「少少與飲之」,而還渴不止,這個不是。他已經大便硬了,你不要再給利水了,復利其小便是不行的,豬苓湯都不能用,那五苓散就更不能用。
這是個簡文,他為什麼不詳細說呢?因為前面都說了。你們回頭看看五苓散,前面說的那些段落就知道了。
湯方:五苓散方
桂林本組成: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宋本組成: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朮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胡希恕的用量:
豬苓9克,澤瀉9克,白朮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胡希恕的方證:
五苓散的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由於小便不利。另一個就是熱不除,有熱。各組織細胞又缺少水的營養,他就渴,同時有熱,他煩渴。這兩個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微熱消渴」,這是五苓散證。我們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就除其熱了——同時通利小便,包括水代謝機能整個恢復了,舊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
五苓散,集合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這都是利尿藥,而配伍桂枝,少量,你看桂枝才擱半兩。我們小便不利,常由於氣上衝,所以利尿藥都擱桂枝的多。擱桂枝鎮其氣上衝,不讓氣往上來,氣凌於上,往往誘導水往上不往下。另外集利尿藥的群力,達到小便行於下,利尿。這個五苓散在利尿藥裏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方子。
豬苓這個藥,利尿的作用相當強,同時這個藥利尿之中還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藥,利尿要是渴的話,都有豬苓。澤瀉是甘寒的藥,也是寒性利尿藥,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飲就用它。白朮也入胃,白朮偏於溫。澤瀉偏於寒,假設胃有停水,又不是那麼寒,而且反而有熱,用澤瀉。凡是胃有水,都是致頭暈,澤瀉、白朮,這兩個藥都治頭暈,所以既是利尿藥還治頭暈。在臨床上,由於裏頭有停飲而頭暈,我們同樣用利尿藥。小便不利,有頭暈,白朮、澤瀉這藥我常用。
茯苓治心悸、心煩、肉跳,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藥常用它,尤其咱們現在說神經官能症,由於停水造成的關於神經方面的疾病,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藥,酸棗仁湯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擱茯苓都不行的,它對治神經官能方面的病最多用,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
五苓散,少加桂枝,既能解熱,又能利尿,又解渴,當然也治頭暈了。五苓散這個利尿藥裏種類用得比較全。我們現在五苓散,用散劑的也有,不過常用湯藥。我們用湯藥一般說來,前面這四味藥都可以用9克,桂枝可以用6克。但是水逆還是用散劑好,湯藥不大適宜,這是通過臨床上的觀察得出的結論。
五苓散證開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發熱,微熱,這個時候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於得水逆。這個時候如果再延遲,不利小便而就是喝水,水喝到相當程度,再喝就要吐了,這叫作水逆。水逆還是五苓散證的繼續,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