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医医案分析5:尿崩症、消渴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中医医案来自《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李克绍的【五苓散治消渴(尿崩症)医案】
原文如下:
王某,男,7 岁,1975 年 7 月 13 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 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
因与五苓散方:白术 12 克,茯苓 9 克,泽泻 6 克,桂枝 6 克,猪苓 5 克,水煎。(伤寒解惑论)
注家按语:
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津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中医辨证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可能有。多饮多尿。至少这里的小便特征有可能跟正常人不一样。
太阳病:无。阳明病:无。少阳病:无。少阴病:无。太阴病:无。厥阴病:无。
辨杂病:
气虚:无。血虚:无。
水饮:有。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
宿食:无。痰堵:无。瘀血:无。其他杂病:无。
总结:
这里可以肯定伤寒六病是没有的。气血虚、宿食、痰、瘀血这些杂病也是没有的。水饮从舌苔上来看是有的,治法是需要利水。小便不利,可能是有的(小便太多太少,都可以算小便不利),从治疗法则来看,很多怪病没啥特别症状,都建议尝试一下利一下小便。舌色淡说明肯定不是大热证,有可能是阳气略微不足,因此选择更偏向阳性利尿范围更广的利尿经方——五苓散。
这个中医案例对应的《伤寒杂病论》条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9.68——【9.68】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鞭,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这条条辨的渴而饮水多跟上文医案的症状是一致,小便不利并不是特别吻合,上面的医案显示的是饮多尿多,有一定可能性的小便不利。反正小便不正常,太多太少都可以算小便不利,再加上舌苔可以辅助辨证是有水饮,且有可能是太阳病的水饮。
胡希恕对该条辨的解读:
本来是太阳病,寸缓者就是津液不足于外,脉浮缓,古人有寸缓则为中风,就是太阳中风。迟缓和尺弱一样,则为亡血,就是血液少,所以脉迟。再加上关浮。 总而言之就是脉浮缓,脉浮缓弱,就是太阳中风的脉。他为什么要这么分呢?他也有用意的。关脉以候胃,就是心下部位;浮脉,在这主热,它也主外也主热,就是也主表也主热。“关浮”就是心下的痞,这个痞是热痞,这用泻心汤治疗,所以他把这个脉,用部位来说明病理情况。
那么我们看脉缓和脉弱不好分。“脉缓”指脉松弛,脉道松弛。那么“脉弱”呢?弱是冲着弦上说,“脉弦”,弦就是上下崩直,弓弦那个弦、弹弦那个弦。所以“脉弱”是冲着上下看这个弱,不禁摁。从理上讲是有缓、弱的区别的,但在指下分别很难,缓和弱分别很难。所以张仲景这个书,脉的缓和弱是通用的。他说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他讲太阳中风治疗的时候,又说阳浮而阴弱,又讲个“弱”,可见脉缓和弱在手下分辨很难,在理论上来说缓、弱的区别是有的,存在的。
“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就是太阳中风的证,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还恶寒,恶风恶寒。“不呕”,这是说没传到半表半里,那就没有柴胡证。
“但心下痞”,它也没传少阳,胁下不结,没有胸胁苦满,可“但心下痞”,心下这地方痞塞不通。一看病的情况,表还没解,而有心下痞硬,这大概就是“医下之”的毛病。下之表没解,外邪内陷,所以心下痞,大概是这种情况。
头一段说的就是如上这个情况。但是他没出治疗法子,前面都有啊,应该先用桂枝汤以解外,然后再以泻心汤治痞,或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者三黄泻心汤,我应用三黄泻心汤的机会多。这是一段。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如其不下”,这个病人已经不恶寒了——上头说是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恶寒只是心下痞而又渴,那是转属阳明了。渴了,内里头一热就渴。那么痞问题不大,它不是大实大满,只是这痞稍有点内实的样子,不大(大实大满),所以他说“转属阳明”。转属阳明就是太阳转属于阳明,太阳病还没结束,转属就是并病的互辞,转属也是个并病,但是太阳病要罢,它已经不恶寒了嘛,而且又渴,阳明病已显了。
“小便数者”,这时候小便频数得厉害,那么大便可要硬了。但大便硬也不谵语,那里的热并不太厉害,“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津液内竭造成大便硬,只是由于小便数,虽然十日不大便,毫无所苦,言外之意呢,不可攻!我们只是用“当欲大便”的法子也可以,根据后面治脾约使的麻子仁丸也可以,那得看病的轻重,如果重,多少有点热,可以吃麻子仁丸,就是现在说的麻子仁治脾了。不然的话,那就得用导之之法,像蜜煎导、猪胆汁那种法子。
那么假若他“渴欲饮水”,那可以“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少少与饮之,不要给喝得多,喝得多非喘不可,他没有多大的热,一点点给水,他由于小便数,伤失津液,胃和者愈。
“渴者”,这一个“渴”字是承上边这两段说的。头一段“下之”,下之后表还有热未解,心下痞。这个情况的心下痞是由于停水的关系,五苓散证是有的。由于下,气上冲,造成小便不利,这个(小便不利)绝对不是小便频数。小便不利,微热而渴,那是五苓散证。这个心下痞正是水气逆于心下,但他为什么不详说呢?
这是个简文,搁个“渴者”这两字就代表了,前面都有啊。这是承接第一段此以医下之也。第二段如其不下者也是一样的,要是“不下”也可以发生这样的证候,即病人微热不恶寒而渴,这个情况也没转阳明,没有底下这一套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没转阳明,但是他是小便不利,这种渴也是停水不行的,也可以用五苓散。
他就是在“渴”上发挥的,不是说“转属阳明、小便数”,你还给吃五苓散,这是不对的,咱们前面讲的猪苓汤都有这些具体解释啊。他已经丧失津液了转属阳明、小便数,丧失津液到这份上你不能再吃五苓散了。
五苓散不能治小便利,五苓散利尿相当有力量,而且这是个阳明病,真要是内传阳明,桂枝它不治里热。所以这个本条最后一段大家很有争论。我认为这个“渴者”,是另起的,不是接着上边的,不是说“少少与饮之”,而还渴不止,这个不是。他已经大便硬了,你不要再给利水了,复利其小便是不行的,猪苓汤都不能用,那五苓散就更不能用。
这是个简文,他为什么不详细说呢?因为前面都说了。你们回头看看五苓散,前面说的那些段落就知道了。
汤方:五苓散方
出自:《伤寒杂病论》
桂林本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宋本组成: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胡希恕的用量:
猪苓9克,泽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胡希恕的方证:
五苓散的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由于小便不利。另一个就是热不除,有热。各组织细胞又缺少水的营养,他就渴,同时有热,他烦渴。这两个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微热消渴”,这是五苓散证。我们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就除其热了——同时通利小便,包括水代谢机能整个恢复了,旧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
五苓散,集合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这都是利尿药,而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搁半两。我们小便不利,常由于气上冲,所以利尿药都搁桂枝的多。搁桂枝镇其气上冲,不让气往上来,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往上不往下。另外集利尿药的群力,达到小便行于下,利尿。这个五苓散在利尿药里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子。
猪苓这个药,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同时这个药利尿之中还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药,利尿要是渴的话,都有猪苓。泽泻是甘寒的药,也是寒性利尿药,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饮就用它。白术也入胃,白术偏于温。泽泻偏于寒,假设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凡是胃有水,都是致头晕,泽泻、白术,这两个药都治头晕,所以既是利尿药还治头晕。在临床上,由于里头有停饮而头晕,我们同样用利尿药。小便不利,有头晕,白术、泽泻这药我常用。
茯苓治心悸、心烦、肉跳,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尤其咱们现在说神经官能症,由于停水造成的关于神经方面的疾病,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药,酸枣仁汤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搁茯苓都不行的,它对治神经官能方面的病最多用,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
五苓散,少加桂枝,既能解热,又能利尿,又解渴,当然也治头晕了。五苓散这个利尿药里种类用得比较全。我们现在五苓散,用散剂的也有,不过常用汤药。我们用汤药一般说来,前面这四味药都可以用9克,桂枝可以用6克。但是水逆还是用散剂好,汤药不大适宜,这是通过临床上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五苓散证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发热,微热,这个时候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这个时候如果再延迟,不利小便而就是喝水,水喝到相当程度,再喝就要吐了,这叫作水逆。水逆还是五苓散证的继续,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相关的其他方证: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