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医医案分析7:大便不通、发热、手循衣缝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中医医案来自《伤寒九十论》 宋 许叔微述 两手撮空证(八十六)
原文如下:
市人张某。年可四十。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更三医矣。皆曰伤寒最恶证也。不可治。后召予。予不得已往诊之。曰此诚恶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况经吐下。难于用药。谩以药与。若大便得通。而脉强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得瘥。
论曰。或问下之而脉得弦者生。何也。答曰。金匮玉函经云循衣摸床。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承气汤与之。余尝观钱仲阳小儿诀法。手循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热也。此证玉函列在阳明部。阳明胃也。肝有邪热。淫于胃经。故以承气汤泻肝。而得强脉。则平而和。胃且坚不受。此百生之理也。予尝谓仲景论。不通诸医书。以发明隐奥。而专一经者。未见其能也。须以古今方书。发明仲景余意。
翻译:
姓张的小贩,约40岁,生病了,排大便不顺利,午后发热,手摸索衣缝,两手撮空气,眼睛直视。换了三个医生,都说病人得了最凶险的疾病,治不好了。
然后召我,我不得已去了,诊断后说:“这个的确是十分凶险的病,得病的人十个中死九个,仲景虽然提到了这个病,但没有给治法,只说‘脉弦者生,涩者死’。何况病人被庸医吐下过,已经很难用药了。我给你个方子,如果病人喝了大便能通,而且脉还强的话,还有调理的机会。”
于是开了小承器汤,病人喝了一次大便就通了,其它症状渐渐消退,脉尚且微弦,半月后病好了。
许叔微评论:
有人问:“攻下后脉是弦脉的能活,为什么呢?”
我回复:“金匮玉函经说,循衣摸床,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承气汤与之。我曾经看过钱仲阳的小儿诀法,手循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热也。这个病症玉函经列在阳明病篇,阳明是胃,肝有邪热过多,跑到了胃经。所以用承气汤是为了泻肝,之后如果是强脉,则愈后平和,说明胃不受邪,这是能活着的道理。”
我曾说,看仲景著作,若不通晓其它的医书以挖掘条文背后的隐奥,而只是专一经研一本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水平的。必须读古今方书,挖掘出仲景没有写出来的意思。
【中医辨证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自利:无。太阳病:无。
阳明病:有。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
少阳病:无。少阴病:无。太阴病:无。厥阴病:无。
辨杂病:
气虚:无。
血虚:可能有。存在烧干阴液的现象——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
水饮:无。
宿食:有。大便不利。
痰堵:无。瘀血:无。其他杂病:无。
总结:
其实就是标准的阳明病,有宿食,肯定是需要用下法的,原文医案用的是小承气汤,如果是我,用大承气汤,这种情况,需要急下存阴。原文中,许叔微的理论依据是:金匮玉函经云循衣摸床。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承气汤与之。
但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一条一模一样的:【9.35】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条辨上写的是大承气汤主之。
这个中医案例对应的《伤寒杂病论》条辨:
胡希恕对该条辨的解读:
太阳伤寒依法当发汗,若吐、若下,全为误治,一方面丧失津液,一方面虚其里,外邪陷于里,就发生阳明病。
惕而不安,无故惊恐而不安宁。
他没到喘满的时候,只是微喘,这病也就相当可以较重了。直视而微喘,这是气欲上脱而未脱,所以说没到死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就看脉。“脉弦者生”,弦是有余的脉,弦与弱是相对的,脉弦说明身体还有抵抗力,还不是虚到家,还可以用大承气汤背城一战。脉“涩者死”,涩者,指虚到极点了,血液虚竭之象,那不能任药了,大承气汤下去就死,不吃大承气汤也非死不可,就是治也死、不治也死。他不胜药了,大承气汤下去,人虚到这个份儿上,他对这个药不任,就是不胜这个药。要是不吃大承气汤呢,病去不了。所以非死不可。
“但发热谵语者”,这是回头说“独语如见鬼状”以前这一节(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如果只是发热谵语呀,“微者”,轻的话,只是像上边说的“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的这种谵语,这不要紧,那就用大承气汤下了就可以好了。
那么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该谨慎要谨慎,该攻你得攻。所以当大夫又要细心、慎重,又要放胆子,该攻你得攻,病人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么一个份儿上就纯粹给耽误了。这个耽误也未必是一个大夫耽误的。遇到这种热病啊,咱们中医界的不良习俗十有八九认为一见到热就是阴虚,六味地黄丸这类方药就上来了,这东西坑人。一看谵语了,说这是扰乱神明了,又是局方、至宝,又是安宫牛黄的,这是看家本领,过去了就没招儿了。
其实本条这个病症是内实,不良习俗所开的方药这些东西都不行啊,都属于害人。我说这话也许说得过激一点,但是我的确看到不少医家这么误人的。仲景这段书,就是说不要延误到这个程度上,当然这也是有误治的,误治是最厉害的,本来阳明病就伤人津液,本条由于误吐、误下,在治疗上根本就伤津液,而又把外邪引到里了,而发生阳明病,来了势头就是重的。所以这个地方,我认为这几大段全是给大夫看的,这样治坏人,是很不少的。
大承气汤每副都这样的,“若一服利,止后服”,峻攻的药没有连续用的,古人也讲“覆杯而愈”嘛!只要药用得恰当,那不会不好的。而且这个药(大承气汤等峻攻的药)也没有连续用的。
汤方:小承气汤方
出自:《伤寒杂病论》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胡希恕的用量:
酒大黄12克,厚朴6克,枳实6克。
胡希恕的方证:
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它能通便,消胀力量相当强。
小承气汤泻下比调胃承气汤重。因为它没有甘草。
小承气汤是以胀满为主,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到一起的,小承气汤消胀的力量比调胃承气汤还是重的。
但是它祛热的力量差,因为没有芒硝。
胃家实只是实、满、胀,不用芒硝,只用小承气汤就行。有潮热,则非用芒硝不可。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相关的其他方证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