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案分析7:大便不通、發熱、手循衣縫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醫醫案分析7:大便不通、發熱、手循衣縫

中醫醫案分析7:大便不通、發熱、手循衣縫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中醫醫案來自《傷寒九十論》 宋 許叔微述 兩手撮空證(八十六)

原文如下:

市人張某。年可四十。病傷寒。大便不利。日晡發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目直視急。更三醫矣。皆曰傷寒最惡證也。不可治。後召予。予不得已往診之。曰此誠惡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雖有證而無治法。但云脈弦者生。澀者死。況經吐下。難於用藥。謾以藥與。若大便得通。而脈強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氣湯與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諸疾漸退。脈且微弦。半月得瘥。

論曰。或問下之而脈得弦者生。何也。答曰。金匱玉函經云循衣摸床。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承氣湯與之。余嘗觀錢仲陽小兒訣法。手循衣領。及亂捻物者。肝熱也。此證玉函列在陽明部。陽明胃也。肝有邪熱。淫於胃經。故以承氣湯瀉肝。而得強脈。則平而和。胃且堅不受。此百生之理也。予嘗謂仲景論。不通諸醫書。以發明隱奧。而專一經者。未見其能也。須以古今方書。發明仲景余意。

翻譯:

姓張的小販,約40歲,生病了,排大便不順利,午后發熱,手摸索衣縫,兩手撮空氣,眼睛直視。換了三個醫生,都說病人得了最凶險的疾病,治不好了。

然後召我,我不得已去了,診斷後說:「這個的確是十分凶險的病,得病的人十個中死九個,仲景雖然提到了這個病,但沒有給治法,只說『脈弦者生,澀者死』。何況病人被庸醫吐下過,已經很難用藥了。我給你個方子,如果病人喝了大便能通,而且脈還強的話,還有調理的機會。」

於是開了小承氣湯,病人喝了一次大便就通了,其它症狀漸漸消退,脈尚且微弦,半月後病好了。

許叔微評論:

有人問:「攻下後脈是弦脈的能活,為什麼呢?」

我回覆:「金匱玉函經說,循衣摸床,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承氣湯與之。我曾經看過錢仲陽的小兒訣法,手循衣領,及亂捻物者,肝熱也。這個病症玉函經列在陽明病篇,陽明是胃,肝有邪熱過多,跑到了胃經。所以用承氣湯是為了瀉肝,之後如果是強脈,則愈後平和,說明胃不受邪,這是能活著的道理。」

我曾說,看仲景著作,若不通曉其它的醫書以挖掘條文背後的隱奧,而只是專一經研一本的人,是不會有什麼水平的。必須讀古今方書,挖掘出仲景沒有寫出來的意思。

【中醫辨證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自利:無。太陽病:無。

陽明病:有。病傷寒。大便不利。日晡發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目直視急。

少陽病:無。少陰病:無。太陰病:無。厥陰病:無。

辨雜病:

氣虛:無。

血虛:可能有。存在燒乾陰液的現象——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目直視急。

水飲:無。

宿食:有。大便不利。

痰堵:無。瘀血:無。其他雜病:無。

總結:

其實就是標準的陽明病,有宿食,肯定是需要用下法的,原文醫案用的是小承氣湯,如果是我,用大承氣湯,這種情況,需要急下存陰。原文中,許叔微的理論依據是:金匱玉函經云循衣摸床。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承氣湯與之。

但在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有一條一模一樣的:【9.35】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條辨上寫的是大承氣湯主之。

這個中醫案例對應的《傷寒雜病論》條辨: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9.35——【9.35】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胡希恕對該條辨的解讀:

太陽傷寒依法當發汗,若吐、若下,全為誤治,一方面喪失津液,一方面虛其裏,外邪陷於裏,就發生陽明病。

惕而不安,無故驚恐而不安寧。

他沒到喘滿的時候,只是微喘,這病也就相當可以較重了。直視而微喘,這是氣欲上脫而未脫,所以說沒到死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就看脈。「脈弦者生」,弦是有餘的脈,弦與弱是相對的,脈弦說明身體還有抵抗力,還不是虛到家,還可以大承氣湯背城一戰。脈「澀者死」,澀者,指虛到極點了,血液虛竭之象,那不能任藥了,大承氣湯下去就死,不吃大承氣湯也非死不可,就是治也死、不治也死。他不勝藥了,大承氣湯下去,人虛到這個份兒上,他對這個藥不任,就是不勝這個藥。要是不吃大承氣湯呢,病去不了。所以非死不可。

「但發熱譫語者」,這是回頭說「獨語如見鬼狀」以前這一節(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如果只是發熱譫語呀,「微者」,輕的話,只是像上邊說的「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的這種譫語,這不要緊,那就用大承氣湯下了就可以好了。

那麼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該謹慎要謹慎,該攻你得攻。所以當大夫又要細心、慎重,又要放膽子,該攻你得攻,病人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這麼一個份兒上就純粹給耽誤了。這個耽誤也未必是一個大夫耽誤的。遇到這種熱病啊,咱們中醫界的不良習俗十有八九認為一見到熱就是陰虛,六味地黃丸這類方藥就上來了,這東西坑人。一看譫語了,說這是擾亂神明了,又是局方、至寶,又是安宮牛黃的,這是看家本領,過去了就沒招兒了。

其實本條這個病症是內實,不良習俗所開的方藥這些東西都不行啊,都屬於害人。我說這話也許說得過激一點,但是我的確看到不少醫家這麼誤人的。仲景這段書,就是說不要延誤到這個程度上,當然這也是有誤治的,誤治是最厲害的,本來陽明病就傷人津液,本條由於誤吐、誤下,在治療上根本就傷津液,而又把外邪引到裏了,而發生陽明病,來了勢頭就是重的。所以這個地方,我認為這幾大段全是給大夫看的,這樣治壞人,是很不少的。

大承氣湯每副都這樣的,「若一服利,止後服」,峻攻的藥沒有連續用的,古人也講「覆杯而愈」嘛!只要藥用得恰當,那不會不好的。而且這個藥(大承氣湯等峻攻的藥)也沒有連續用的。

湯方:小承氣湯方

出自:《傷寒雜病論》

組成: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胡希恕的用量:

酒大黃12克,厚朴6克,枳實6克。

胡希恕的方證:

小承氣湯沒有芒硝。它能通便,消脹力量相當強。

小承氣湯瀉下比調胃承氣湯重。因為它沒有甘草。

小承氣湯是以脹滿為主,大黃、枳實、厚朴配伍到一起的,小承氣湯消脹的力量比調胃承氣湯還是重的。

但是它祛熱的力量差,因為沒有芒硝。

胃家實只是實、滿、脹,不用芒硝,只用小承氣湯就行。有潮熱,則非用芒硝不可。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