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醫醫案分析8:便秘、心煩、欲吐、發熱、頭痛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中醫醫案來自《羅校註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裏的【調胃承氣湯治心煩欲吐發熱頭痛便秘】
原文如下:
劉某,女性,27 歲。1965 年 6 月 4 日初診。發熱頭痛 1 週,曾服中西解表藥,大汗出而身熱頭痛不解,頭脹痛難忍,心煩欲吐,口思冷飲,皮膚灼熱而不惡寒,大便已 3 日未行,苔白厚,脈弦稍數。體溫 38℃。
證屬裏實熱胃不和,治以清裏和胃,予調胃承氣湯。大黃10g,炙甘草 6g,芒硝 12g(分衝)。上藥服一煎,大便通,頭痛已,身熱減,體溫正常,繼服餘藥而去芒硝,諸症基本消失。《經方傳真》
【中醫辨證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自利:無。
太陽病:無。皮膚灼熱而不惡寒
陽明病:有。發熱頭痛,頭脹痛難忍,心煩欲吐,口思冷飲,皮膚灼熱。大便已 3 日未行。
少陽病:無。少陰病:無。太陰病:無。厥陰病:無。
辨雜病:
氣虛:無。血虛:無。水飲:無。
宿食:有。大便已 3 日未行,苔白厚,脈弦稍數。
痰堵:無。瘀血:無。其他雜病:無。
總結:
本醫案主要是陽明病,同時有陽明病瀰漫的大熱,也有宿食。在《傷寒雜病論》中,是這麼區分太陽病和陽明病:——【7.25】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宜桂枝湯。
該醫案中的不惡寒,其實跟這條條辨中的小便清,原理是一樣的,都是辨別病位在表在裏的核心症狀。便秘,頭痛發熱,這幾個症狀,在太陽病和陽明病都有,但是如果有小便清,或者惡寒,證明還有表證,還是應該去解表。在本醫案中,更適合用下法,用承氣湯類。該醫案中,發熱程度比較熱,達到皮膚灼熱,肯定需要用到芒硝祛降熱,這裏排除了小承氣湯。然後又沒有大承氣湯特有的腹脹滿,譫語,腹拒按等大實症狀,胎白厚說明津液還不少,所以又排除了大承氣湯,只剩下調胃承氣湯。
其實在《傷寒雜病論》中,有這麼一條條辨,跟本醫案非常接近的。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9.72——【9.72】 太陽病二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陽明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就是少了頭痛和便秘,但,這兩個症狀的病機也是一樣的。
這個中醫案例對應的《傷寒雜病論》條辨: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9.72——【9.72】 太陽病二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陽明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胡希恕對該條辨的解讀:
音頻缺失。
湯方:調胃承氣湯方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胡希恕的用量:
大黃12克,炙甘草6克,芒硝(分衝)12克。
胡希恕的方證:
甘草這個藥對胃是有好處的。大黃、芒硝本來是瀉下相當有力了,擱上甘草叫調胃,所以甘草看起來起碼有護胃的作用,保護胃的作用。
實熱怎麼治呢?就是調和胃氣了,可以與調胃承氣湯。熱結於裏,也是但熱不寒了,也有調胃承氣湯證,真正實了,有潮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但要說大實呢,當然還得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就是調和胃氣,其實這個藥瀉下力量很重。大黃與芒硝合用,根據藥物配伍的關係,大黃能加強腸道的蠕動,腸道蠕動就使大便往下走。芒硝能稀薄大便,盡是乾便,怎麼蠕動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鹹能軟堅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麼加上大黃的蠕動就了不得了。
大黃配合芒硝,古人有句話,說是 大黃沒有芒硝,就像快刀不開刃一樣,攻破的力量還是差的,所以擱一起則瀉下比較重。但是裏面配伍大量的甘草,甘草在病情上緩急迫,可是它也減弱藥力,所以叫調胃承氣湯是因為用甘草的關係。我們用瀉下藥,有甘草就不會有虛脫的情形,所以甘草這味藥也能緩和藥力,所以叫調胃承氣湯。
這個方藥就是裏實證,大便不通,發潮熱。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沒有瀉下作用,芒硝有瀉下作用,這個藥是鹹寒的藥,解熱的作用相當強。也就是說裏實證,發潮熱,熱得厲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調和其胃氣。
只是譫語、胃氣不和而已,吃調胃承氣湯就行了,沒有大實大滿大痛的那種情況,所以不要吃大承氣湯了。
吐後胃不和,大概都用調胃承氣湯。怎麼叫調胃承氣呢?本來吐後胃氣往上逆得厲害,老溫溫欲吐,吃點調胃承氣湯就好。可是不要大量吃,這也算 是個定法了。一般吐下之後,全要吃點調胃承氣湯,才能納食,要不然是不行的。
調胃承氣湯不止於治病,是調理胃氣,胃逆而不下,調胃承氣湯一方面祛熱,一方面使胃氣不上逆。
調胃承氣湯比小承氣湯通便的力量還要強;但是,小承氣湯消脹的力量比調胃承氣湯還是重的。
三個承氣湯是有些不同的:調胃承氣湯,擱個「調胃」,就是胃不和有熱,芒硝是寒性瀉下劑,此方以大便乾、「熱」為主;小承氣湯,也是大便乾,但以「滿」為主,有厚朴、枳實,還有大黃。調胃承氣沒有枳實、厚朴。小承氣祛熱的作用差得多,沒有調胃承氣湯祛熱的作用大。
大承氣湯既能以芒硝治發潮熱,又有厚朴、枳實祛滿,大承氣湯名字有「大」字就是這個原因,能祛大熱又能祛大滿,量也重,厚朴、枳實的量也重,同時大瀉下,所以此方藥特別猛峻。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