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医医案分析6:大便不通、身热、无汗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中医医案来自《伤寒九十论》 宋 许叔微述 阳明可下证(六)
原文如下:
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伤寒五六日矣。镇无医。抵郡召予。予诊视之曰。脉洪大而长。
大便不通。身热无汗。此阳明证也。须下。病家曰。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予曰。热邪毒瓦斯并蓄于阳明。况阳明经络多血少气。不问老壮。当下。不尔别请医占。主病者曰。审可下。一听所治。予以大承气汤。半日。殊未知。诊其病。察其证宛然在。予曰。药曾尽否。主者曰。恐气弱不禁。但服其半耳。予曰。再作一服。亲视饮之。不半时间。索溺器。先下燥粪十数枚。次溏泄一行。秽不可近。
未离已中汗矣。 然周身。一时顷。汗止身凉。诸苦遂除。次日予自镇归。病患索补剂。予曰。
服大承气汤得瘥。不宜服补剂。补则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终身止大承气。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
论曰。老壮者形气也。寒热者病邪也。脏有热毒。虽衰年亦可下。脏有寒邪。虽壮年亦可温。
要之与病相当耳。失此。是致速毙也。谨之。
翻译:
一位姓李的武官,在宣化当边警,患伤寒病已五六天了,镇上没有医生,到我家请我去为他治疗,我诊察后说:”病人脉象洪大而长,大便秘结不通,身体发热,无汗,这是阳明病,需用下法治疗。”患者家属说:“病人已年过七十,恐怕不能用下法治疗。”
我说:“致病的热邪毒气都聚积在阳明,影响了胃肠的生理功能。况且手阳明大肠经是多血多气,不论老年壮年、都应当使用下法治疗,不然的话,就另请医生来治疗吧。”病人回答道:“你确定我适用下法的话,就听从你的意见。”这样我给病人用了大承气汤。
过了半天,没想到病人的病证都依旧存在。我问:“煎出的汤药全都服了吗?”病人说:“我担心身体虚弱,药后泻下不禁,所以只吃了一半。”我说:”再吃一服。”并亲自看着病人把药喝下。不到半个时辰,病人便索要便器,先解下干燥粪便十几枚,又泻溏便一次,臭秽不可近,我还没有离去,病人已经全身汗出,仅一个时辰、出汗停止,发热退身体凉爽,各种痛苦都解除了。
第二天,我 从镇上回来,病人又来索求补剂,我说: “服大承气汤,病已经好了,不应当再用补剂,若用补药会使热邪复炽*。你现在只要吃点稀粥,调养十天即可。”我治疗热邪炽盛的这一类病证,都是使用大承气汤,达到一服而愈,没有比大承气汤取效更快的方药。
人的衰老与壮实取决于自身的正气,而寒则是外来的病邪所致,如果体内有热毒病邪,即使老年人也可使用下法治疗;如果体内热邪偏盛,虽然是老年人,也可以用下法抬疗。关键是治法要与病证相符合,违背这一原则,就会造成不良结果。所以临证要谨慎从事。
【中医辨证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无。太阳病:无。
阳明病:有。脉洪大而长。大便不通。身热无汗。
少阳病:无。少阴病:无。太阴病:无。厥阴病:无。
辨杂病:
气虚:可能有。身热无汗。无恶寒,无身体疼痛。
血虚:无。水饮:无。
宿食:有。大便不通。
痰堵:无。瘀血:无。其他杂病:无。
总结:
这个是很典型的阳明病了,完全符合阳明病的提纲症状——【9.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不过这个患者有一个症状——无汗,是不符合阳明病的外证特征的,正常来说,阳明病是肯定出汗的,尤其是阳明宿食证的汗出会更多,手脚都会一阵阵的出汗——汗出濈濈然。一般来说,患者应该出汗而出不了汗,是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玄府闭塞,通俗来说,就是皮肤毛孔关闭了,汗出不来。
在这个医案中,是完全有这个可能性的,《黄帝内经》中说到的一个要点——阳密乃固,这里的阳包括人的阳气和热邪。这里阳太密盛了,就可以把玄府固守住,前后二阴也算是玄府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皮肤上比较特殊的大毛孔。汗不出的另一个可能就是体内的津液太少了,量少到不足以汗出。
无论是哪个可能性,都应该急下存阴,如果是玄府闭塞的原因,说明这个病人虽然是老年人,但体内的阳是足够用下法而不出问题的,如果是津液不足的原因,那就更应该用下法了。这里是非大承气汤莫属,因为小承气汤少了芒硝不一定能顺利攻下,而且芒硝还可以消除多余的热。
这个中医案例对应的《伤寒杂病论》条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9.76——【9.76】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这么多条辨,为啥会选择这条呢,主要因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因为热邪内灼,津液枯燥而引起的,这跟医案中的身热无汗是比较接近的,其他症状都大差不差。
胡希恕对该条辨的解读:
胡老关于这条条辨的解读音频是缺失的,所以没有相关的问题。但是,他在其他地方有讲过相关的内容:
大承气汤不要老守常规,所以有三个急下症,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第二个是“发热汗出多”,这也了不得,马上津液脱尽,也得急下,此时别管他大便硬不硬;第三个是发汗后当时就“腹满痛”,又满又痛,病势来得凶猛。这得记住,不然的话,你在临床上掌握不好。
汤方:大承气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胡希恕的用量:
酒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5克,芒硝20克。
胡希恕的方证:
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芒硝这个药主要作用是祛热、软坚、通便,它是治热,你看有潮热都搁芒硝。那么配伍大黄,它泻下就够重了;如果再用行气消胀的这种药,下得更猛了。所以厚朴半斤,药量也相当重了。枳实五枚,五枚搁着现在说也就是五六钱,大个的枳实药量还多一点。
我们现在用本方药量也不要这么重。大黄、芒硝就搁个三四钱,顶重也不过就是五六钱,那还得是重病;厚朴、枳实也就是四五钱,这么用就可以的。所以咱们说大承气汤能治大实、大满、大痛。胀得厉害、热得厉害也疼。这个方药量相当大,药剂也相当猛。所以用这个方药的时候,总是要慎重,必须有潮热,而大便也硬。
这里容易误会:不是大承气汤专攻硬便,大便硬是用大承气汤的火候,全是“热实于里”这么一种病叫阳明病了,大承气汤的应用必须大便硬才能用,这是用它的一个标的必备标准,要是不硬不能用大承气汤。要是把大承气汤看成是专攻大便就错了,它是治病的,大便硬是用大承气汤的一个火候。
“该谨慎要谨慎,该放胆要放胆”。你该给人家用大承气汤也得用,要到他谵语,甚至于后来到直视,发生喘满、下利这个时候,延误了,这也不行。你该攻是得攻,如果不敢攻等到邪实正衰,就无所措手了:你补虚,越补越实,祛病攻实,人不胜药了,非死不可。那么到虚脱这个时候更完了,自然就要死了。这误治在临床上也不少见,不过这些年我没见着,以前私人开业的时候常见。因为这个时候遇着这个病都住院了,如果误治则都死到病房的。
要是临床的话,我们手也得勤,你要按按患者的肚子。真正的大承气汤证,那上不得手,患者特别怕按肚子。
“喘冒不能卧者”,喘、冒都是实象的。热虽然现于外很微,但是上攻相当凶猛。“冒”是昏冒,热往上攻,所以外边才不显。一方面结于里而一方面往上攻,所以这个情况也不可轻视,“喘”,不是在表的那个喘了,是热往上壅逆压迫横膈膜而喘。“昏冒”也是热攻冲头脑而造成的。临床上用大承气汤。
另外用大承气汤不要老守常规,所以有三个急下症,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第二个是“发热汗出多”,这也了不得,马上津液脱尽,也得急下,此时别管他大便硬不硬;第三个是发汗后当时就“腹满痛”,又满又痛,病势来得凶猛。
值得提及的是中毒性痢疾,来时高热不退,干热,而不拉稀,时昏迷,脉实数,面灰白,此急下之证,亟用大承气汤,勿得犹豫耳。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