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分析1:发热、头痛、鼻鸣、恶心、汗出、恶风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医医案分析1:发热、头痛、鼻鸣、恶心、汗出、恶风

中医医案分析1:发热、头痛、鼻鸣、恶心、汗出、恶风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中医医案来自《伤寒九十论》 宋 许叔微 述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一)

原文如下: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

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谨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

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刮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

翻译:

马亨道,在庚戌年的春天得了病。发热、头痛、鼻鸣、恶心、自汗出、恶风,这个明显就是桂枝汤证。当时敌军已经攻破仪真三天了。市面上没有芍药。我就指着病人圃园里的芍药说,就用这个。旁边一位医生说:“这是赤芍,怎么可以用呢?”我说:“这正要用这个的时候。”病人服两剂,微微出汗,病情就好了。

许叔微评论:仲景的桂枝汤加减法,十有九证,但只说是芍药,并没有区分白勺赤芍。《圣惠方》中,都称作赤芍药。《孙尚药方》中,都说是白芍药。《圣惠方》是太宗年间,翰林王怀隐编集的。孙兆是大宋朝的御医。他们不应该如此背道而驰。但是,赤芍作用是利,白芍作用是补。我曾经以此向名医请教,他们都惊愕不已,不知所措。

仔细考证《神农本草经》,其中说芍药可以主治邪气引起的腹痛,利小便,疏通血脉,利膀胱和大小肠,时行寒热,说的全是赤芍药。又桂枝汤第九证说,微寒的去赤芍药,恐怕是顾及芍药的寒性。只有芍药甘草汤一证提到白芍药,那是因为患者两小腿抽筋,是血寒引起的。所以要用白芍药来补,此时不是这种情况。《素问》中说,涩脉是阳气过盛。阳过盛会出现身热无汗。阴过盛会出现多汗身寒。太阳伤寒,脉涩,身热无汗,这是因为邪气侵犯阴气,所以阳有余,只有用麻黄才能发散。太阳中风,脉滑,多汗,身寒,这是因为邪气侵犯阳气,所以阴气有余,只有赤芍药才能刮除阴邪。所以桂枝汤用赤芍药是显而易见的,应当参看《伤寒百证歌》。

【中医辨证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无。
太阳病:有。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
阳明病:无。少阳病:无。少阴病:无。太阴病:无。厥阴病:无。
辨杂病:
气虚:无。血虚:无。水饮:无。宿食:无。痰堵:无。瘀血:无。
其他杂病:无。
总结:
这个就是非常典型的桂枝汤证。完全的按照教科书来生病的。

这个中医案例对应的《伤寒杂病论》条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6.13——【6.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案例中的恶心,其实跟条辨中的干呕,是一样的,干呕是没有吐,只是恶心想吐。

胡希恕对该条辨的解读:

“阳浮而阴弱”,是指着脉,外为阳,内为阴。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状,实际上就是浮弱。脉,轻按浮,再使劲一按,不禁按,弱非常地弱无力。

阳浮之脉,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的症状之应。阴弱之脉,就是汗出之应。
“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啬啬就是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微风的声音,淅淅然。本来没有风,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
“翕翕发热”,“翕”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的意思。
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恶风,用了一些形容词。

“鼻鸣干呕”,表证,气不得旁达。平时人的皮肤是透气的,皮肤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表证,就是不透气,不透则气不得旁达,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映。

汤方:桂枝汤方

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劈)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胡希恕的桂枝汤用量:

用量: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颗(掰开),三碗水煮成一碗水,喝完药再喝一碗热稀粥。(按一两3克来算)

胡希恕的方证:

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的症候——汗出,发热、恶寒和恶风,鼻鸣干呕,这是表阳虚证。但不管是不是太阳中风,主要同时满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都是桂枝汤证。

同时也治太阳病误下后的气上冲,以及太阳病发汗后的外证不解。桂枝汤的主要功能是解肌。桂枝汤还能调和营卫,一种是病人常自汗出,无其他症状,另一种是脏无他病,定时发热汗出。

里热是不能用桂枝汤的,津液严重不足,小便不利,小便数这几个也是禁止用桂枝汤的。

桂枝汤的药物,桂枝我们现在不要去皮,桂枝能够有点发散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的成分。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而且都是辛温药。这两味药,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它也能泄奔豚气。生姜治呕逆。这两个药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姜也是起健胃作用的。

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就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它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芍药这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以养液。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非常抱歉,这里没有开评论功能,有这方面需求的点击下面三个链接:

去知乎评论交流

去Facebook 群组评论交流

去Quroa评论交流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