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案分析 1: 發熱、頭痛、鼻鳴、噁心、汗出、惡風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醫醫案分析 1: 發熱、頭痛、鼻鳴、噁心、汗出、惡風

中醫醫案分析 1: 發熱、頭痛、鼻鳴、噁心、汗出、惡風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中医醫案來自《傷寒九十論》 宋 許叔微 述 辯桂枝湯用芍藥證(一)

原文如下:

馬亨道。庚戌春病。發熱。頭疼。鼻鳴。惡心。自汗。惡風。宛然桂枝證也。時賊馬破儀真三日矣。市無芍藥。自指圃園。采芍藥以利劑。一醫曰。此赤芍藥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當用。再啜而微汗解。

論曰。仲景桂枝加減法。十有九證。但云芍藥。聖惠方。皆稱赤芍藥。孫尚藥方。皆曰白芍藥。聖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懷隱編集。孫兆為國朝醫師。不應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補。

予嘗以此難名醫。皆愕然失措。謹案。神農本草。稱。芍藥主邪氣腹痛。利小便。通順血脈。利膀胱大小腸。時行寒熱。則全是赤芍藥也。又桂枝第九證云。微寒者去赤芍藥。蓋懼芍藥之寒也。

惟芍藥甘草湯一證云。白芍藥。謂其兩脛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藥以補。非此時也。素問云。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傷寒、脈澀、身熱無汗。蓋邪中陰氣。故陽有餘。非麻黃不能發散。中風、脈滑、多汗、身寒。蓋邪中陽。故陰有餘。非赤芍藥不能刮其陰邪。然則桂枝用芍藥赤者明矣。當參百證歌。

翻譯:

馬亨道,在庚戌年的春天得了病。發熱、頭痛、鼻鳴、惡心、自汗出、惡風,這個明顯就是桂枝湯證。當時敵軍已經攻破儀真三天了。市面上沒有芍藥。我就指著病人圃園裡的芍藥說,就用這個。旁邊一位醫生說:“這是赤芍,怎麼可以用呢?” 我說:“這正要用這個的時候。” 病人服兩劑,微微出汗,病情就好了。

許叔微評論:仲景的桂枝湯加減法,十有九證,但只說是芍藥,並沒有區分白芍赤芍。《聖惠方》中,都稱作赤芍藥。《孫尚藥方》中,都說是白芍藥。《聖惠方》是太宗年間,翰林王懷隱編集的。孫兆是大宋朝的御醫。他們不應該如此背道而馳。但是,赤芍作用是利,白芍作用是補。我曾經以此向名醫請教,他們都驚愕不已,不知所措。

仔細考證《神農本草經》,其中說芍藥可以主治邪氣引起的腹痛,利小便,疏通血脈,利膀胱和大小腸,時行寒熱,說的全是赤芍藥。又桂枝湯第九證說,微寒的去赤芍藥,恐怕是顧及芍藥的寒性。只有芍藥甘草湯一證提到白芍藥,那是因為患者兩小腿抽筋,是血寒引起的。所以要用白芍藥來補,此時不是這種情況。《素問》中說,澀脈是陽氣過盛。陽過盛會出現身熱無汗。陰過盛會出現多汗身寒。太陽傷寒,脈澀,身熱無汗,這是因為邪氣侵犯陰氣,所以陽有餘,只有用麻黃才能發散。太陽中風,脈滑,多汗,身寒,這是因為邪氣侵犯陽氣,所以陰氣有餘,只有赤芍藥才能刮除陰邪。所以桂枝湯用赤芍藥是顯而易見的,應當參看《傷寒百證歌》。

【中醫辨證思路】:

辨六病:

小便不利:無。
太陽病:有。發熱。頭疼。鼻鳴。惡心。自汗。惡風。
陽明病:無。少陽病:無。少陰病:無。太陰病:無。厥陰病:無。


辨雜病:


氣虛:無。血虛:無。水飲:無。宿食:無。痰堵:無。瘀血:無。
其他雜病:無。


總結:


這個就是非常典型的桂枝湯證。完全的按照教科書來生病的。

這個中醫案例對應的《傷寒雜病論》條辨: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6.13——【6.1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案例中的惡心,其實跟條辨中的乾嘔,是一樣的,乾嘔是沒有吐,只是惡心想吐。
 

胡希恕對該條辨的解讀:


“陽浮而陰弱”,是指著脈,外為陽,內為陰。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形狀,實際上就是浮弱。脈,輕按浮,再使勁一按,不禁按,弱非常地弱無力。

陽浮之脈,為有熱之應,就是發熱的症狀之應。陰弱之脈,就是汗出之應。


“嗇嗇惡寒”,這個嗇就是嗦,嗇嗇就是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惡寒。

“淅淅惡風”,淅淅這兩個字,微風的聲音,淅淅然。本來沒有風,老感覺有微風淅淅然來襲,老感覺得有微風吹得慌。


“翕翕發熱”,“翕” 字就是合而不開的意思。意思就是表證這個時候熱,彌漫全身,合而不開,感覺著悶熱的意思。


那麼總起來,上面就是發熱、惡寒和惡風,用了一些形容詞。

“鼻鳴乾嘔”,表證,氣不得旁達。平時人的皮膚是透氣的,皮膚也往外排出廢物,也通透氣息。表證,就是不透氣,不透則氣不得旁達,就往上壅,逆於上,就鼻鳴乾嘔,這都是氣往上壅的一種反映。

 

桂枝湯方證:


湯方:桂枝湯方
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生薑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劈)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胡希恕桂枝湯用量:

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炙甘草 6 克,生薑 3 片,大棗 4 顆(掰開),三碗水煮成一碗水,喝完藥再喝一碗熱稀粥。(按一兩 3 克來算)
 

胡希恕方證:

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的症候 —— 汗出,發熱、惡寒和惡風,鼻鳴乾嘔,這是表陽虛證。但不管是不是太陽中風,主要同時滿足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都是桂枝湯證。同時也治太陽病誤下後的氣上沖,以及太陽病發汗後的外證不解。桂枝湯的主要功能是解肌。桂枝湯還能調和營衛,一種是病人常自汗出,無其他症狀,另一種是臟無他病,定時發熱汗出。

裡熱是不能用桂枝湯的,津液嚴重不足,小便不利,小便數這幾個也是禁止用桂枝湯的。
 
桂枝湯的藥物,桂枝我們現在不要去皮,桂枝能夠有點發散作用,就依賴這層皮,這層皮有一種揮發油的成分。桂枝湯的發汗,主要在桂枝和生薑這兩味藥,而且都是辛溫藥。這兩味藥,主要治氣上沖,氣往上沖逆,它也能泄奔豚氣。生薑治嘔逆。這兩個藥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揮發性的藥,辛,有點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薑也是起健胃作用的。
 
同時配合甘草、大棗,這都是純甘之品,甜藥,是甜就能補脾,補脾就是健胃。所以這個桂枝、生薑,再配合甘草、大棗,它就有補益胃氣的作用。芍藥這個藥的應用兩方面照顧,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棗以養液。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