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中医医案分析10:脑梗塞、左侧肢体乏力、麻木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中医医案来自林老师的公众号《中医林佳明》 的【经典病例教学第9讲】
原文如下:
一诊
女性,66岁,脑梗塞已经1月余,在本地医院经过急性期的处理后,目前服用抗血小板,稳斑治疗,经人治疗来就诊。
症见:
左侧肢体乏力,麻木,大便3天一次,口干口苦,心烦,纳差,形体偏于中等,上下肢肌力3级,舌尖暗红,苔黄,口唇暗,舌下曲张明显,脉弦细,沉细。
中医辨证:
少阳阳明合病,夹瘀,浊阴占据阳位,治疗上先予通腑化瘀,邪有出路。
1、柴胡20g,黄芩15g,白芍20g,半夏10g,枳实15g,生姜10g,大枣10g,丹皮10g,茯苓15g,桃仁10g,7剂,日一剂,水煎服。
2、大黄10g,油桂5g,每日三杯,冲服,保持大便通畅,每天4-6次,如大便稀烂明显,水样便,减少冲服的次数。
百会,十宣,放血。
二诊:2021.05.10
患者服用后,每天保持四次大便,口干口苦减,乏力,肢体,麻木,胃口好转,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
中医辨证:
太阴病,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
蒸附片30g,干姜30g,炙甘草45g,黄芪120g,桂枝45g,白芍45g,生姜60g,大枣20g,地蛭丸,止痉散,当归30g,赤芍30g,泽泻24g,7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后,肌力未见改变,建议继续服用,慢慢增加附子剂量,及根据症状调整方子,因为中间感冒咳嗽过一次,用过柴胡桂枝汤,后继续服用,附子用到90克。
治疗两个月,患者肌力恢复到4+级,上肢4级,基本能够自理,患者及家属特别感谢,患者目前已经停药,未见再发脑梗。
林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
1、本案从少阳阳明转向太阴的过程,如何体现“伤寒传经”与“杂病内伤”传变规律的异同?在慢性病治疗中如何把握这种动态变化?
2、初诊大便日行4 6次为治疗目标,此时若出现“利下不止、脉急数”等表现,应如何调整攻下力度?判断标准是什么?
3、现代药典规定附子常用量3 15g,本案用至90g仍安全有效,从“有故无殒”角度如何理解剂量与病机的对应关系?
4、虫类药运用的进退之道:地蛭丸(含地龙、水蛭)与止痉散(全蝎、蜈蚣)在太阴病阶段使用,如何避免“攻伐伤正”?其与补气药的配伍有何深意?
5、经方合用的增效机制: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用,除了解郁通腑、活血化瘀外,在调节“气 血 水”代谢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协同作用?
我的答案:
1、问题一的答案
传变规律的异同:
从伤寒论角度,本案初诊时少阳阳明合病到二诊的太阴病,符合《伤寒论》中“邪气由表入里”的传经规律和“阳经→阴经”的顺序。
但本案患者是杂病内伤,初诊时“脉沉细”提示素体阳虚,治疗中通腑化瘀虽解阳明热结,却加速太阴虚寒显露(二诊脉沉细弱、苔白),此为内伤杂病“因治致变”的典型表现,与单纯伤寒传经的邪气单向深入不同。
脑梗后气血瘀滞(舌下曲张)与阳气虚衰(四肢乏力)并存,符合《内经》“开阖枢”理论中太阴(脾)失运化、少阴(肾)不温的双重病机,需兼顾痰瘀与阳虚的交互作用。
如何把握动态变化:
在慢性病治疗中,通常都是虚实结合的,判断患者整体情况是偏阳还是偏阴,像本案,既有少阳病也有阳明病的大便不通,这种情况先要和解少阳与通大便。这些解决之后,剩下就是以阴证为主,要及时温补,要截止太阴病的传变。
为了保险起见,本案在一诊时,也用油桂轻微温补,但是用药整体是以攻邪为主,让邪油出路,在二诊时,也不完全时温补,也有祛瘀血的攻实药,但用药整体肯定以温补为主。
2、问题二的答案:
|轻度过度|日行7-8次稀便,脉数但沉取有根|大黄枳实减半,加炒山药30g、茯苓15g健脾渗湿|
|中度过度|日行>8次水样便,脉数急|停攻下药,重用固涩药和温阳防脱|
|重度过度|利下无度伴意识模糊,脉微欲绝|这个时候是厥阴病了,要想办法回阳救逆|
3、问题三的答案:
《内经》提出“有故无殒”,指当机体存在严重病理基础时,即使使用有毒药物(如附子)也不会导致严重损伤。本案中患者处于太阴病阳气虚衰状态(脉沉细弱、舌淡苔白、四肢肌力3级),其病理本质为阳不制阴、浊瘀壅塞,此时大剂量附子(90g)的温阳散寒作用与病机高度契合。
患者脑梗后气血瘀阻(舌下曲张明显)+阳气衰微(四肢乏力、脉沉细),属“阴寒盛极、阳微欲脱”危重状态。
常规3-15g仅适用于轻度阳虚,而本案需突破“回阳救逆”阈值(≥30g)。研究显示,治疗心衰时附子的有效剂量多在30-200g。
4、问题四的答案:
规避攻伐伤正的两大策略
剂量阶梯控制
地蛭丸和止痉散,以低剂量开始,根据病人反馈,动态调整,或加或减。
配伍补气药
比如桂枝、黄芪。
补气与攻邪配伍的深层次关联
气行则血活
阳通络自畅
土厚则虫伏
动态平衡模型——朱良春经验:补气药与虫类药3:1配伍时,肌力恢复速度是单用虫类药的1.8倍。
5、问题五的答案:
一、气机升降的动态平衡
1. 大柴胡汤的解郁通腑作用
疏少阳、降阳明:柴胡-黄芩组合疏解少阳郁热,枳实-大黄组合通降阳明腑实,二者协同恢复“枢机开阖”功能,使气机升降有序。
肝脾同调:柴胡疏肝行气,白芍柔肝缓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形成“疏肝→健脾→通降”的气机循环链。
2. 桂枝茯苓丸的气化推动
桂枝温通阳气:推动气血运行。
茯苓健脾利水:与柴胡疏利三焦形成“气行则水行”效应。
二、血分瘀热的双向调控
1. 大柴胡汤的活血消癥
大黄-桃仁协同破瘀:形成“破瘀→排毒”通路。
丹皮-赤芍凉血散瘀:,阻断“瘀热互结→津液损伤”恶性循环。
2. 桂枝茯苓丸的化瘀生新
桂枝-芍药调和营血。
桃仁-茯苓双向调节。
三、水液代谢的立体调控
1. 三焦水道疏浚
上焦:柴胡-桂枝宣发肺气(“提壶揭盖”)。
中焦:枳实-茯苓健脾渗湿。
下焦:大黄-牡丹皮通利二便,桂枝-桃仁温化寒湿。
2. 痰瘀水互结的截断
痰瘀同治:半夏-茯苓祛痰,桃仁-丹皮化瘀。
水血同调。
以下是林佳明老师解读的精华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去看原文——林佳明老师经典病例教学第9讲
一、病例阶段与治法要点
1. 初诊阶段(少阳阳明合病)
主证:口干口苦/便秘/舌暗红苔黄
治法: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
关键调整:大黄+油桂冲服,控制日排便4-6次
2. 二诊阶段(太阴病)
主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乏力
治法:四逆汤+黄芪建中汤化裁
剂量特点:附子递增至90g,黄芪用120g
二、药物功效精要
柴胡:疏解气机结滞
大黄:通腑+活血双效
附子:破阴寒振奋机能
黄芪:补气托毒修复
桂枝:温通全身血脉
桃仁:专攻络脉瘀结
三、治疗核心思维
1. 动态辨证
少阳阳明(实证)→太阴(虚证)传变 舌苔黄→白为病机转折标志
2. 攻补策略
初期:通腑排毒(大黄油桂)
后期:温阳补气(附子黄芪)
3. 剂量原则
附子30-90g递增破寒 • 黄芪120g补气托举
四、临床总结
1. 治疗逻辑链 通腑泄热(急)→化瘀通络(中)→温补培本(缓)
2. 关键节点把控 • 排便次数作为大黄调整指标 • 舌象变化提示攻补转换时机
3. 整体观体现 虫类药(搜剔)+放血(泄热)+汤剂(调理)形成立体治疗网

林老师说了,中风方面有些思路跟治疗三叉神经痛是相似的,之前总结在这篇文章里了——总结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技巧与思路
关于脑梗塞这方面的问题,薛小醉师兄也总结了几个关键点:
1、介入的时间,一般西医处理完就介入效果最好,随后不断效果下降。
2、早期必要活血通腑。
3、必要保证人的正气。
4、这里虫药基本上是必要的,水蛭为主。
抓住这几个点,严格执行确实有疗效,能坚持多久不太清楚。
如果不是偏瘫是头晕头疼,我知道肾脏结原剂量加水蛭可以用。
脑梗就这几个症状:偏瘫,头晕头疼,大便不通
以上是薛小醉师兄的原话,感谢薛师兄的指点,和林佳明老师的分享和讲解。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