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案分析10:腦梗塞、左側肢體乏力、麻木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醫醫案分析10:腦梗塞、左側肢體乏力、麻木

中醫醫案分析10:腦梗塞、左側肢體乏力、麻木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中醫醫案來自林老師的公眾號《中醫林佳明》 的【經典病例教學第9講】

原文如下:

一診

女性,66歲,腦梗塞已經1月餘,在本地醫院經過急性期的處理後,目前服用抗血小板,穩斑治療,經人介紹來就診。

症見:

左側肢體乏力,麻木,大便3天一次,口乾口苦,心煩,納差,形體偏於中等,上下肢肌力3級,舌尖暗紅,苔黃,口唇暗,舌下曲張明顯,脈弦細,沉細。

中醫辨證:

少陽陽明合病,夾瘀,濁陰佔據陽位,治療上先予通腑化瘀,邪有出路。

1、柴胡20g,黃芩15g,白芍20g,半夏10g,枳實15g,生薑10g,大棗10g,丹皮10g,茯苓15g,桃仁10g,7劑,日一劑,水煎服。

2、大黃10g,油桂5g,每日三杯,沖服,保持大便通暢,每天4-6次,如大便稀爛明顯,水樣便,減少沖服的次數。

百會,十宣,放血。

二診:2021.05.10

患者服用後,每天保持四次大便,口乾口苦減,乏力,肢體,麻木,胃口好轉,舌淡紅,苔白,脈沉細弱。

中醫辨證:

太陰病,陽氣虛弱,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經脈。

蒸附片30g,乾薑30g,炙甘草45g,黃芪120g,桂枝45g,白芍45g,生薑60g,大棗20g,地蛭丸,止痙散,當歸30g,赤芍30g,澤瀉24g,7劑,日一劑,水煎服。

患者服用後,肌力未見改變,建議繼續服用,慢慢增加附子劑量,及根據症狀調整方子,因為中間感冒咳嗽過一次,用過柴胡桂枝湯,後繼續服用,附子用到90克。

治療兩個月,患者肌力恢復到4+級,上肢4級,基本能夠自理,患者及家屬特別感謝,患者目前已經停藥,未見再發腦梗。

林老師提出的思考問題

1、本案從少陽陽明轉向太陰的過程,如何體現「傷寒傳經」與「雜病內傷」傳變規律的異同?在慢性病治療中如何把握這種動態變化?

2、初診大便日行4 6次為治療目標,此時若出現「利下不止、脈急數」等表現,應如何調整攻下力度?判斷標準是什麼?

3、現代藥典規定附子常用量3 15g,本案用至90g仍安全有效,從「有故無殞」角度如何理解劑量與病機的對應關係?

4、蟲類藥運用的進退之道:地蛭丸(含地龍、水蛭)與止痙散(全蠍、蜈蚣)在太陰病階段使用,如何避免「攻伐傷正」?其與補氣藥的配伍有何深意?

5、經方合用的增效機制:大柴胡湯與桂枝茯苓丸合用,除了解鬱通腑、活血化瘀外,在調節「氣 血 水」代謝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協同作用?

我的答案:

1、問題一的答案

傳變規律的異同:

從傷寒論角度,本案初診時少陽陽明合病到二診的太陰病,符合《傷寒論》中「邪氣由表入裏」的傳經規律和「陽經→陰經」的順序。

但本案患者是雜病內傷,初診時「脈沉細」提示素體陽虛,治療中通腑化瘀雖解陽明熱結,卻加速太陰虛寒顯露(二診脈沉細弱、苔白),此為內傷雜病「因治致變」的典型表現,與單純傷寒傳經的邪氣單向深入不同。

腦梗後氣血瘀滯(舌下曲張)與陽氣虛衰(四肢乏力)並存,符合《內經》「開闔樞」理論中太陰(脾)失運化、少陰(腎)不溫的雙重病機,需兼顧痰瘀與陽虛的交互作用。

如何把握動態變化:

在慢性病治療中,通常都是虛實結合的,判斷患者整體情況是偏陽還是偏陰,像本案,既有少陽病也有陽明病的大便不通,這種情況先要和解少陽與通大便。這些解決之後,剩下就是以陰證為主,要及時溫補,要截止太陰病的傳變。

為了保險起見,本案在一診時,也用油桂輕微溫補,但是用藥整體是以攻邪為主,讓邪油出路,在二診時,也不完全時溫補,也有祛瘀血的攻實藥,但用藥整體肯定以溫補為主。

2、問題二的答案:

|輕度過度|日行7-8次稀便,脈數但沉取有根|大黃枳實減半,加炒山藥30g、茯苓15g健脾滲濕|

|中度過度|日行>8次水樣便,脈數急|停攻下藥,重用固澀藥和溫陽防脫|

|重度過度|利下無度伴意識模糊,脈微欲絕|這個時候是厥陰病了,要想辦法回陽救逆|

3、問題三的答案:

《內經》提出「有故無殞」,指當機體存在嚴重病理基礎時,即使使用有毒藥物(如附子)也不會導致嚴重損傷。本案中患者處於太陰病陽氣虛衰狀態(脈沉細弱、舌淡苔白、四肢肌力3級),其病理本質為陽不制陰、濁瘀壅塞,此時大劑量附子(90g)的溫陽散寒作用與病機高度契合。

患者腦梗後氣血瘀阻(舌下曲張明顯)+陽氣衰微(四肢乏力、脈沉細),屬「陰寒盛極、陽微欲脫」危重狀態。

常規3-15g僅適用於輕度陽虛,而本案需突破「回陽救逆」閾值(≥30g)。研究顯示,治療心衰時附子的有效劑量多在30-200g。

4、問題四的答案:

規避攻伐傷正的兩大策略

劑量階梯控制

地蛭丸和止痙散,以低劑量開始,根據病人反饋,動態調整,或加或減。

配伍補氣藥

比如桂枝、黃芪。

補氣與攻邪配伍的深層次關聯

氣行則血活

陽通絡自暢

土厚則蟲伏

動態平衡模型——朱良春經驗:補氣藥與蟲類藥3:1配伍時,肌力恢復速度是單用蟲類藥的1.8倍。

5、問題五的答案:

一、氣機升降的動態平衡

  1. 大柴胡湯的解鬱通腑作用

    疏少陽、降陽明:柴胡-黃芩組合疏解少陽鬱熱,枳實-大黃組合通降陽明腑實,二者協同恢復「樞機開闔」功能,使氣機升降有序。

    肝脾同調:柴胡疏肝行氣,白芍柔肝緩急,半夏-生薑和胃降逆,形成「疏肝→健脾→通降」的氣機循環鏈。

  2. 桂枝茯苓丸的氣化推動

    桂枝溫通陽氣:推動氣血運行。

    茯苓健脾利水:與柴胡疏利三焦形成「氣行則水行」效應。

    二、血分瘀熱的雙向調控

    1.大柴胡湯的活血消癥

    大黃-桃仁協同破瘀:形成「破瘀→排毒」通路。

    丹皮-赤芍涼血散瘀:,阻斷「瘀熱互結→津液損傷」惡性循環。

    2.桂枝茯苓丸的化瘀生新

    桂枝-芍藥調和營血。

    桃仁-茯苓雙向調節。

    三、水液代謝的立體調控

    1.三焦水道疏濬

    上焦:柴胡-桂枝宣發肺氣(「提壺揭蓋」)。

    中焦:枳實-茯苓健脾滲濕。

    下焦:大黃-牡丹皮通利二便,桂枝-桃仁溫化寒濕。

    2.痰瘀水互結的截斷

    痰瘀同治:半夏-茯苓祛痰,桃仁-丹皮化瘀。

    水血同調。

    以下是林佳明老師解讀的精華內容,感興趣的可以直接去看原文——林佳明老師經典病例教學第9講

    一、病例階段與治法要點

    1.初診階段(少陽陽明合病)

    主證:口乾口苦/便秘/舌暗紅苔黃

    治法: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

    關鍵調整:大黃+油桂沖服,控制日排便4-6次

    2.二診階段(太陰病)

    主證:舌淡苔白/脈沉細弱/乏力

    治法:四逆湯+黃芪建中湯化裁

    劑量特點:附子遞增至90g,黃芪用120g

    二、藥物功效精要

    柴胡:疏解氣機結滯

    大黃:通腑+活血雙效

    附子:破陰寒振奮機能

    黃芪:補氣托毒修復

    桂枝:溫通全身血脈

    桃仁:專攻絡脈瘀結

    三、治療核心思維

    1.動態辨證

    少陽陽明(實證)→太陰(虛證)傳變 舌苔黃→白為病機轉折標誌

    2.攻補策略

    初期:通腑排毒(大黃油桂)

    後期:溫陽補氣(附子黃芪)

    3.劑量原則

    附子30-90g遞增破寒 • 黃芪120g補氣托舉

四、臨床總結

  1. 治療邏輯鏈 通腑泄熱(急)→化瘀通絡(中)→溫補培本(緩)
  2. 關鍵節點把控 • 排便次數作為大黃調整指標 • 舌象變化提示攻補轉換時機
  3. 整體觀體現 蟲類藥(搜剔)+放血(泄熱)+湯劑(調理)形成立體治療網
中醫治療中風案例分析的思維導圖

林老師說了,中風方面有些思路跟治療三叉神經痛是相似的,之前總結在這篇文章裏了——總結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技巧與思路

關於腦梗塞這方面的問題,薛小醉師兄也總結了幾個關鍵點:

1、介入的時間,一般西醫處理完就介入效果最好,隨後不斷效果下降。

2、早期必要活血通腑。

3、必要保證人的正氣。

4、這裏蟲藥基本上是必要的,水蛭為主。

抓住這幾個點,嚴格執行確實有療效,能堅持多久不太清楚。

如果不是偏癱是頭暈頭疼,我知道腎臟結原劑量加水蛭可以用。

腦梗就這幾個症狀:偏癱,頭暈頭疼,大便不通

以上是薛小醉師兄的原話,感謝薛師兄的指點,和林佳明老師的分享和講解。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