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總結中醫治療三叉神經痛技巧與思路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西醫定義
三叉神經是一個西醫術語,為十二對腦神經之中的第五對腦神經,是混合性腦神經之一。三叉神經節的周圍突分別組成三叉神經三大分支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在西醫的定義上,三叉神經痛是一種以單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眼支、上頜支、下頜支)反覆發作的劇烈疼痛為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疼痛性質:電擊樣、刀割樣或撕裂樣劇痛,突發突止,每次持續數秒至2分鐘。

中醫定義
中醫視角,病名歸屬「面痛」「頭風」「頰痛」範疇,《黃帝內經》稱「首風」,《張氏醫通》稱「面風痛」。
【倪海廈】:
臨床上看時,此痛延中醫經絡學中的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三經而來。手少陽三焦經經是水道系統–水火之道,穀之府也;足少陽是膽經,足陽明是胃經。
所有經絡的活動能力,均來自不同的臟腑,一旦此動能無法暢行於經絡中,則必發生抽痛,因此有效的疏通經絡,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有不同的藥入不同的經絡,我開方只取三味藥入上面三經絡,保持其流暢無阻,故可得到很好效果。
【紫極】:
學四聖心源之後已經知道,手少陽經是從手到頭,足少陽經是從頭到足;足陽明胃經是從頭到足,人身體氣機之降凡一切之降皆源於胃 土之降,膽火隨之而降,以溫腎水。
這病關鍵問題是降路不足,不得以降,這一情況就要以降胃為主,同時要收斂膽火。
經絡不降還是在於經絡不通,所以治療的時候:適當用活血藥以 通經絡,降胃斂膽火,膽火斂住後要在下收斂,如果使火降下之後,後頭三叉神經部位疼痛就能減輕。
中醫裏面有一句話叫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也就是經絡不通了,經絡不得運行了,不得運行的前面–失去滋養的地方,失去營衛之氣的滋養,造成失榮而痛;在堵塞的前方會出現悶痛,頓痛脹痛,毒氣也運行不出去.這叫不痛則不通,不通的地方則痛。
正經十二條,加上奇經八脈即二十條。每一味藥都有其專性,即專病有其專藥。入少陽經的藥是柴胡白芍。入陽明經的藥是白芷葛根。
【李可】:
認為本病正虛為本,病機在腎,當從腎論治。《素問·五臟生成》云:「頭痛顛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縱觀歷年病例,約在百人之數,悉屬腎陰下虧,龍雷之火上燔,無一例外。病程愈久,病機愈顯。
蓋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命門真火,為水火之臟。水火相抱,陰平陽密。若因外感內傷,致水虧於下,則火失其制,古人喻為水淺不養龍,於是離位上奔;或腎水寒極,逼真火浮遊於上,致成火不歸原之證;且肝腎同源,腎水既虧,肝失滋榮,肝中所寄雷火,勢必隨腎中龍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勢,故見種種上熱之證。

總體辨證框架
以下總結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技巧與思路,主要是以林佳明的框架與技巧為主,然後再補充和穿插一些其他老師的內容進去。
林佳明認為很多病人的三叉神經痛會轉化為面肌痙攣拘急、面癱。這三者在治療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病機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治療三叉神經痛上,要先辨六經,定底方(基礎方),再看情況添加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專藥。所以我在下面是以這種框架去整理總結:
少陰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經痛
這裏面有也有兩大類型。一種就是胡希恕體系的表虛寒證,也可以理解稱腎陽虛,另外一種則是腎陰虛。林佳明認為三叉神經痛在臨床上表現最多的是少陰病 ,少陰病它表現為表的虛寒,它痛往往合併有表不解和寒,三叉神經痛,是面部的經脈、筋的拘急所引起的一個疼痛。
腎陽虛:
【林佳明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林佳明用得最多的兩個基礎方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和真武湯。
【基礎方一:麻黃附子細辛湯】
它能夠引邪出表,把這個邪氣,從三陰病引出三陽病。麻黃附子細辛湯在治療三叉神經痛上,其實就是解決外表有寒,裏面又陽虛的作用。就是少陰太陰合病,但有時候也沒有表證。病人脈是緊,澀的,特別是寸脈。尺脈沉細弱。就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其中,麻黃除了有發汗解表的功能外,還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主要是通過去散這個寒來起到止痛的作用的。除此之外,還有通陽的作用。麻黃通過宣通在上的陽氣,麻黃在治療中風的主要作用是宣通我們中樞神經的陽氣。細辛能夠把寒跟濕分離出來。附子溫陽。麻黃、附子、細辛這三個藥是在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地位非常高的。
【基礎方二:真武湯】
第二條常用的方是真武湯。也是少陰太陰合病的方。主要表現為隱隱的作痛,或者是鈍痛,它主要治療的思路是,用到了白朮茯苓健運中焦,健脾利水,通過小便去解。病人表現為,面痛,頭痛,同時尺脈弱,怕冷,舌胖大,紅舌。這兩個方是用得最多的。
【麻黃附子細辛湯和真武湯的鑒別要點】:
1、麻黃附子細辛湯,會痛的更加厲害,更加猛烈,真武湯是隱隱的作痛,或者是鈍痛。
2、真武湯的裏虛證會更加明顯,能看出脾胃虛有水飲的症狀,麻黃附子細辛湯沒有。
3、林佳明覺得如果實在鑒別不出,大不了把兩個方子合起來用。
【幾個專藥】:
【專藥一:芍藥甘草湯】
治療疼痛,芍藥甘草湯,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寒熱虛實,就在前面辨證的基礎上,加上芍藥甘草湯,這個湯在原文裏是治療痙攣拘急。而三叉神經痛有這方面的症狀。分量要用到60到120克。這個分量有可能會引起腹痛腹瀉,但跟承氣湯類引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芍藥甘草湯是通過促進腸子的蠕動,緩解痙攣拘急去拉肚子的。如果開了90克,病人痛的很厲害吃不下藥,那就減到60克。只是有點點痛,有一點點拉肚子,就繼續吃。
【專藥二:川芎】
川芎這個藥辛散,上行頭目,散寒止痛。
【專藥三:五蟲藥】
蜈蚣十條,地龍僵蠶蟬蛻全蠍各50克,打成粉裝在膠囊裏。做成丸子也可以,可以用兩個方,第一個方是止痙散,全蠍跟蜈蚣。第二方是地蛭丸,地龍跟水蛭。這個是朱良春的經驗。
【胡天雄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方名】:蟲二白一草湯(自擬方)
【組成】:蟬蛻5克、僵蠶10克、全蠍5克、白附子1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
【辨證與思路】:
此方藥物即具於方名中,甚便記憶。三蟲即僵蠶、蟬衣、全蠍也;二白即白附子、白芍也;一草即甘草也,全方具祛風解痙止痛作用。
餘初擬此方為治學院衛生科會計陳某面神經痙攣,愈緊張則面部肌肉掣顫愈甚,患者為女性,時下又重外在美,為此痛苦不堪。適餘有事過衛生科,為處此方,五劑大效,十劑愈。以養血藥鞏固療效。
後遇三叉神經疼痛患者多人,經年累月痛苦不堪,投此方亦效,《別錄》謂白附子「治面上百病」,當為此方主藥。血虛脈弱者,當先服調補氣血藥,不可拘泥。
腎陰虛
【林佳明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基礎方:引火湯】
出自陳士鐸的《辨證錄》其組成:熟地(三兩) 巴戟天(一兩)茯苓(五錢) 麥冬(一兩) 五味子(二錢) 。
引火湯在三叉神經痛也用得多。虛火上灼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兩寸脈浮大,重按無力,尺脈弱,最核心是舌質紅,少胎或無胎。是腎水不夠了,重用熟地,60到90克,有時候會用到120克,平時常規用到90克也可以達到這個作用了。
【專藥】:看情況加上面說的四個專藥。
【李可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基礎方】:引火湯合芍藥甘草湯大劑
【專藥】:考慮多年痼疾,久痛入絡,佐以蟲類搜剔,更加細辛引入少陰而驅伏寒而兼寓火鬱發之之意。
【全方組成】:
熟地黃90g,鹽巴戟肉、天麥冬各30g,雲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甘草30g,細辛15g,全蟲12隻(研末沖服),蜈蚣3條(研末沖服)。
脾胃虛弱者,易致滑泄,加薑炭10g,砂仁10g(與熟地黃拌)。龍雷之火上奔無制者,加油桂粉1.5g(刮去粗皮研粉,蒸爛小米為丸,藥前先吞),引無根之火降而歸腎,見效尤速。
【症狀】:患原發性三叉神經痛8年,近年來發作頻繁,外受風寒、大喜大怒、過度勞累、高聲講話、咀嚼食物、洗臉刷牙、打呵欠皆能觸發。同時覺有熱氣從右腳心沿腿之內側上攻頭面,迅如閃電。旋即整個右頭部如蛇咬蠍蜇,火灼電擊,劇痛號哭,驚擾四鄰。每發作1次,約5分鐘,頻發30餘次,已歷3小時之久。診脈洪大無倫,舌乾紅無苔。頭暈腳軟,足膝冰冷,口乾,便燥,3 ~ 4日一行。
少陽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經痛
【林佳明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基礎方一:小柴胡湯】
陽證,最主要是一條基礎方,是小柴胡湯,有一些病人的三叉神經痛的表現,是以半表半裏的症狀為主的。疼痛的部位,有一些是偏左側,有一些是偏右側。小柴胡湯,記住八大證,但是這個不是最主要的,不一定會出現八大證,最關鍵是起轉述的一個作用的,症狀比如便秘,便乾,舌上白胎。服用小柴胡湯之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
【專藥】:看情況加上面說的四個專藥。
【基礎方二:散偏湯】
陳士鐸的散偏湯重用川芎。川芎用30克到45克,我喜歡用30克。原方劑量:川芎一兩、白芷五分、白芍五錢、白芥子三錢、香附二錢,柴胡、鬱李仁、甘草各一錢。散偏湯裏面有幾個思路,第一裏面有芍藥甘草湯的結構。第二,散偏湯神似張錫純的升陷湯, 跟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的思路。鬱李仁和香附,用3到6克。白芥子化痰,內外的痰都能起到作用。白芷也是散寒來止痛的,通鼻竅的。鬱李仁能夠通便潤腸。
【專藥】:這方面林佳明沒有強調說加專藥的情況。朱衷銳有分享過在使用散偏湯時,合上溫膽湯加減。
【靳文清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方名】:散偏定痛飲
【組成】:生地30克,當歸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決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細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痙散(分沖)6克。
【辨證】:氣滯血瘀,風痰阻絡。
【治法】:活血通絡,平肝祛風,止痛。
【夏度衡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方名】四味芍藥湯。
【組成】白芍30克,生牡蠣30克,丹參15克,甘草15克。
【辨證】肝陽上亢,上擾清竅。
【治法】柔肝潛陽,和絡熄風。
【蔣森的治療技巧和思路】:
【方名】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30克,荊芥10-12克,防風10-12克,全蠍10-12克,地龍15-25克,細辛3-6克。
【辨證】風邪內侵,瘀阻血脈。
【治法】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少陰病合少陽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經痛
林佳明治療技巧合思路:
基礎方:小柴胡湯合四逆湯
小柴胡湯證還有一個陽虛,就是半表半裏夾有下焦陽虛,就用小柴胡湯合上四逆湯作為基礎方。
專藥:看情況加上面說的四個專藥。
少陽病合陽明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經痛
【林佳明治療技巧合思路】:
1、沒有燥屎,只有陽明外熱
基礎方一:小柴胡湯加石膏
如果表現為陽明病的這種痛,是陽明外證,沒有燥屎,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石膏這個藥,比較重要,用量45到90克。
專藥:看情況加上面說的四個專藥。
基礎方二:大柴胡湯
基礎方三:小柴胡湯合三一承氣湯
2、熱和燥屎結合在一起
如果是熱和燥屎結合在一起,大便乾,疼痛劇烈,痛不能忍,大便兩三天不來,肚子有點硬,關脈弦滑,說明陽明卡在中焦了,這個時候不管有無表證,一定是需要通腑來治上。
病 人體質比較壯實的可以用大柴胡湯,體質比較弱,脈沒有那麼實,以脈弦細為主的用小柴胡湯合承氣湯。如果你不會分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那就用三一承氣湯,是把這三個方合在一起。可以用小柴胡湯跟這個三一承氣湯合方。
【專藥】:看情況加上面說的四個專藥。
【郭子光治療技巧合思路】:
【藥物組成】全蠍10g(水洗、同煎),地龍、僵蠶、牡丹皮、延胡索各15g,白芍、石膏、忍冬藤各30g,甘草10g。
【功效主治】清熱,通絡,止痛。適用於三叉神經痛屬絡脈瘀滯,鬱久化熱者。症見側面部上下頜連及鼻翼、眼、耳呈發作性、燒灼樣、針刺樣劇痛。深夜睡中痛醒,亦常因言語、吃飯等引起發作。形疲體弱,面色潮紅,患側眼目紅赤,舌瘦紅乾,苔薄黃、脈細數等。
三陽合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經痛
【趙錫武治療技巧合思路】
【方名】:三叉湯
【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鉤藤、蒼耳子、柴胡、蔓荊子各12克,黃芩、薄荷、荊芥穗、甘草各9克,全蠍6克,蜈蚣3條。
目痛甚加桑葉、菊花,牙痛甚加細辛、生地、牛膝。水煎服,每日一劑。
【辨證與治法】肝陽上亢,風火上擾。清熱瀉火,平肝止痙。趙氏認為,此病系胃腸燥熱、肝膽風火、經絡壅閉,迫及神經所致。本方以清胃腸肝膽風火之藥為主,兼以活血消腫解痙止痛之藥,組方嚴謹,藥物配合得當故臨床上常收到較好療效。
太陽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經痛
【倪海廈治療技巧合思路】:
【基礎方:葛根湯】
【專藥】:白附子,僵蠶——祛風痛。鉤陳,川芎——頭痛要藥。HT-25(治三叉神經痛的藥丸,沒得到具體組成)
症狀是:右臉三叉神經痛,刺痛,吹風則加重。不易汗出,惡風。怕冷。不渴。 脖子易痠,腿易痠。脈浮數,舌象白濕。
太陰病合厥陰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經痛
【胡希恕治療技巧合思路】:
【基礎方: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
【症狀】:左偏頭痛一年,西醫診為三叉神經痛。反覆發作,時輕時重。既往有肝炎史。近日發作較重,左側頭面、眼瞼皆痛,伴頭眩而暈,大便溏瀉,一日2—3行,經細問也大約一年,口乾不欲飲,舌苔白根膩,脈沉細弦。證屬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
【用量】:半夏四錢,黨參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二錢,乾薑二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吳茱萸三錢。
【隨訪】:上藥服三劑,頭痛、便溏皆好轉,上方減黃芩為二錢,加生石膏一兩,繼服12劑,頭痛已,大便如常。
總結
其實還收集了很多名中醫大佬的經驗與心得,但都大同小異,還有一些純粹的經驗方,我暫時功力不夠,未能很好 的解析,所以並沒有摘錄出來。這麼多大佬的方法中,我覺得林佳明的思路是比較具有可操作性和複製性。
一共就三步走:
第一步,辨傷寒六病,定基礎方,將身體的整體環境恢復正常 。
第二步,專病專治,止痛。一般用芍藥甘草等藥物來柔肝止痛。
第三步,用蟲藥和辛散的藥物,來通經祛瘀堵。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