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技巧与思路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总结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技巧与思路
  • Post category:随想杂谈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12日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总结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技巧与思路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西医定义

三叉神经是一个西医术语,为十二对脑神经之中的第五对脑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节的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在西医的定义上,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单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疼痛性质: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秒至2分钟。

三叉神经图

 中医定义

中医视角,病名归属“面痛”“头风”“颊痛”范畴,《黄帝内经》称“首风”,《张氏医通》称“面风痛”。


【倪海厦】:


临床上看时,此痛延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三经而来。手少阳三焦经经是水道系统–水火之道,谷之府也;足少阳是胆经,足阳明是胃经。


所有经络的活动能力,均来自不同的脏腑,一旦此动能无法畅行于经络中,则必发生抽痛,因此有效的疏通经络,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有不同的药入不同的经络,我开方只取三味药入上面三经络,保持其流畅无阻,故可得到很好效果。

【紫极】:


学四圣心源之后已经知道,手少阳经是从手到头,足少阳经是从头到足;足阳明胃经是从头到足,人身体气机之降凡一切之降皆源于胃 土之降,胆火随之而降,以温肾水。


这病关键问题是降路不足,不得以降,这一情况就要以降胃为主,同时要收敛胆火。


经络不降还是在于经络不通,所以治疗的时候:适当用活血药以 通经络,降胃敛胆火,胆火敛住后要在下收敛,如果使火降下之后,后头三叉神经部位疼痛就能减轻。


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就是经络不通了,经络不得运行了,不得运行的前面–失去滋养的地方,失去营卫之气的滋养,造成失荣而痛;在堵塞的前方会出现闷痛,顿痛胀痛,毒气也运行不出去.这叫不痛则不通,不通的地方则痛。


正经十二条,加上奇经八脉即二十条。每一味药都有其专性,即专病有其专药。入少阳经的药是柴胡白芍。入阳明经的药是白芷葛根。

【李可】:


认为本病正虚为本,病机在肾,当从肾论治。《素问·五脏生成》云:“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纵观历年病例,约在百人之数,悉属肾阴下亏,龙雷之火上燔,无一例外。病程愈久,病机愈显。


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故见种种上热之证。

三叉神经面部经络图

 总体辨证框架

以下总结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技巧与思路,主要是以林佳明的框架与技巧为主,然后再补充和穿插一些其他老师的内容进去。

林佳明认为很多病人的三叉神经痛会转化为面肌痉挛拘急、面瘫。这三者在治疗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病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上,要先辨六经,定底方(基础方),再看情况添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专药。所以我在下面是以这种框架去整理总结:

少阴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经痛

这里面有也有两大类型。一种就是胡希恕体系的表虚寒证,也可以理解称肾阳虚,另外一种则是肾阴虚。林佳明认为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表现最多的是少阴病 ,少阴病它表现为表的虚寒,它痛往往合并有表不解和寒,三叉神经痛,是面部的经脉、筋的拘急所引起的一个疼痛。

肾阳虚:

【林佳明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林佳明用得最多的两个基础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真武汤。

【基础方一:麻黄附子细辛汤】

它能够引邪出表,把这个邪气,从三阴病引出三阳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上,其实就是解决外表有寒,里面又阳虚的作用。就是少阴太阴合病,但有时候也没有表证。病人脉是紧,涩的,特别是寸脉。尺脉沉细弱。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麻黄除了有发汗解表的功能外,还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主要是通过去散这个寒来起到止痛的作用的。除此之外,还有通阳的作用。麻黄通过宣通在上的阳气,麻黄在治疗中风的主要作用是宣通我们中枢神经的阳气。细辛能够把寒跟湿分离出来。附子温阳。麻黄、附子、细辛这三个药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地位非常高的。

【基础方二:真武汤】

第二条常用的方是真武汤。也是少阴太阴合病的方。主要表现为隐隐的作痛,或者是钝痛,它主要治疗的思路是,用到了白术茯苓健运中焦,健脾利水,通过小便去解。病人表现为,面痛,头痛,同时尺脉弱,怕冷,舌胖大,红舌。这两个方是用得最多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真武汤的鉴别要点】:

1、麻黄附子细辛汤,会痛的更加厉害,更加猛烈,真武汤是隐隐的作痛,或者是钝痛。
2、真武汤的里虚证会更加明显,能看出脾胃虚有水饮的症状,麻黄附子细辛汤没有。
3、林佳明觉得如果实在鉴别不出,大不了把两个方子合起来用。

【几个专药】:

【专药一:芍药甘草汤】
治疗疼痛,芍药甘草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寒热虚实,就在前面辨证的基础上,加上芍药甘草汤,这个汤在原文里是治疗痉挛拘急。而三叉神经痛有这方面的症状。分量要用到60到120克。这个分量有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但跟承气汤类引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芍药甘草汤是通过促进肠子的蠕动,缓解痉挛拘急去拉肚子的。如果开了90克,病人痛的很厉害吃不下药,那就减到60克。只是有点点痛,有一点点拉肚子,就继续吃。

【专药二:川芎】
川芎这个药辛散,上行头目,散寒止痛。

【专药三:五虫药】
蜈蚣十条,地龙僵蚕蝉蜕全蝎各50克,打成粉装在胶囊里。做成丸子也可以,可以用两个方,第一个方是止痉散,全蝎跟蜈蚣。第二方是地蛭丸,地龙跟水蛭。这个是朱良春的经验。

【胡天雄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方名】:虫二白一草汤(自拟方)
【组成】:蝉蜕5克、僵蚕10克、全蝎5克、白附子1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

【辨证与思路】:
此方药物即具于方名中,甚便记忆。三虫即僵蚕、蝉衣、全蝎也;二白即白附子、白芍也;一草即甘草也,全方具祛风解痉止痛作用。

余初拟此方为治学院卫生科会计陈某面神经痉挛,愈紧张则面部肌肉掣颤愈甚,患者为女性,时下又重外在美,为此痛苦不堪。适余有事过卫生科,为处此方,五剂大效,十剂愈。以养血药巩固疗效。

后遇三叉神经疼痛患者多人,经年累月痛苦不堪,投此方亦效,《别录》谓白附子“治面上百病”,当为此方主药。血虚脉弱者,当先服调补气血药,不可拘泥。

肾阴虚

【林佳明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基础方:引火汤】

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录》其组成:熟地(三两) 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 麦冬(一两) 五味子(二钱) 。

引火汤在三叉神经痛也用的多。虚火上灼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两寸脉浮大,重按无力,尺脉弱,最核心是舌质红,少胎或无胎。是肾水不够了,重用熟地,60到90克,有时候会用到120克,平时常规用到90克也可以达到这个作用了。

【专药】:看情况加上面说的四个专药。

【李可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基础方】: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大剂
【专药】:考虑多年痼疾,久痛入络,佐以虫类搜剔,更加细辛引入少阴而驱伏寒而兼寓火郁发之之意。

【全方组成】:
熟地黄90g,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甘草30g,细辛15g,全虫12只(研末冲服),蜈蚣3条(研末冲服)。

脾胃虚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g,砂仁10g(与熟地黄拌)。龙雷之火上奔无制者,加油桂粉1.5g(刮去粗皮研粉,蒸烂小米为丸,药前先吞),引无根之火降而归肾,见效尤速。

【症状】: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年,近年来发作频繁,外受风寒、大喜大怒、过度劳累、高声讲话、咀嚼食物、洗脸刷牙、打呵欠皆能触发。同时觉有热气从右脚心沿腿之内侧上攻头面,迅如闪电。旋即整个右头部如蛇咬蝎蜇,火灼电击,剧痛号哭,惊扰四邻。每发作1次,约5分钟,频发30余次,已历3小时之久。诊脉洪大无伦,舌干红无苔。头晕脚软,足膝冰冷,口干,便燥,3 ~ 4日一行。

少阳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经痛

【林佳明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基础方一:小柴胡汤】

阳证,最主要是一条基础方,是小柴胡汤,有一些病人的三叉神经痛的表现,是以半表半里的症状为主的。疼痛的部位,有一些是偏左侧,有一些是偏右侧。小柴胡汤,记住八大证,但是这个不是最主要的,不一定会出现八大证,最关键是起转述的一个作用的,症状比如便秘,便干,舌上白胎。服用小柴胡汤之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专药】:看情况加上面说的四个专药。

【基础方二:散偏汤】

陈士铎的散偏汤重用川芎。川芎用30克到45克,我喜欢用30克。原方剂量:川芎一两、白芷五分、白芍五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柴胡、郁李仁、甘草各一钱。散偏汤里面有几个思路,第一里面有芍药甘草汤的结构。第二,散偏汤神似张锡纯的升陷汤, 跟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的思路。郁李仁和香附,用3到6克。白芥子化痰,内外的痰都能起到作用。白芷也是散寒来止痛的,通鼻窍的。郁李仁能够通便润肠。

【专药】:这方面林佳明没有强调说加专药的情况。朱衷锐有分享过在使用散偏汤时,合上温胆汤加减。

【靳文清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方名】:散偏定痛饮
【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辨证】:气滞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

【夏度衡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方名】四味芍药汤。
【组成】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
【辨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蒋森的治疗技巧和思路】:

【方名】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辨证】风邪内侵,瘀阻血脉。
【治法】祛风止痛,活血化瘀。

少阴病合少阳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经痛

林佳明治疗技巧合思路:

基础方:小柴胡汤合四逆汤

小柴胡汤证还有一个阳虚,就是半表半里夹有下焦阳虚,就用小柴胡汤合上四逆汤作为基础方。

专药:看情况加上面说的四个专药。

少阳病合阳明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经痛

【林佳明治疗技巧合思路】:

1、没有燥屎,只有阳明外热
基础方一:小柴胡汤加石膏

如果表现为阳明病的这种痛,是阳明外证,没有燥屎,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石膏。石膏这个药,比较重要,用量45到90克。

专药:看情况加上面说的四个专药。

基础方二:大柴胡汤
基础方三:小柴胡汤合三一承气汤
2、热和燥屎结合在一起

如果是热和燥屎结合在一起,大便干,疼痛剧烈,痛不能忍,大便两三天不来,肚子有点硬,关脉弦滑,说明阳明卡在中焦了,这个时候不管有无表证,一定是需要通腑来治上。

病人体质比较壮实的可以用大柴胡汤,体质比较弱,脉没有那么实,以脉弦细为主的用小柴胡汤合承气汤。如果你不会分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那就用三一承气汤,是把这三个方合在一起。可以用小柴胡汤跟这个三一承气汤合方。

【专药】:看情况加上面说的四个专药。

【郭子光治疗技巧合思路】:

【药物组成】全蝎10g(水洗、同煎),地龙、僵蚕、牡丹皮、延胡索各15g,白芍、石膏、忍冬藤各30g,甘草10g。

【功效主治】清热,通络,止痛。适用于三叉神经痛属络脉瘀滞,郁久化热者。症见侧面部上下颌连及鼻翼、眼、耳呈发作性、烧灼样、针刺样剧痛。深夜睡中痛醒,亦常因言语、吃饭等引起发作。形疲体弱,面色潮红,患侧眼目红赤,舌瘦红干,苔薄黄、脉细数等。

三阳合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经痛

【赵锡武治疗技巧合思路】

【方名】:三叉汤
【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钩藤、苍耳子、柴胡、蔓荆子各12克,黄芩、薄荷、荆芥穗、甘草各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目痛甚加桑叶、菊花,牙痛甚加细辛、生地、牛膝。水煎服,每日一剂。

【辨证与治法】肝阳上亢,风火上扰。清热泻火,平肝止痉。赵氏认为,此病系胃肠燥热、肝胆风火、经络壅闭,迫及神经所致。本方以清胃肠肝胆风火之药为主,兼以活血消肿解痉止痛之药,组方严谨,药物配合得当故临床上常收到较好疗效。

太阳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经痛

【倪海厦治疗技巧合思路】:

【基础方:葛根汤】
【专药】:白附子,僵蚕——去风痛。勾陈,川芎——头痛要药。HT-25(治三叉神经痛的药丸,没得到具体组成)
症状是:右脸三叉神经痛,刺痛,吹风则加重。不易汗出,恶风。怕冷。不渴。 脖子易痠,腿易痠。脉浮数,舌象白湿。

太阴病合厥阴病框架下的三叉神经痛

【胡希恕治疗技巧合思路】:

【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
【症状】:左偏头痛一年,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既往有肝炎史。近日发作较重,左侧头面、眼睑皆痛,伴头眩而晕,大便溏泻,一日2—3行,经细问也大约一年,口干不欲饮,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

【用量】: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吴茱萸三钱。
【随访】:上药服三剂,头痛、便溏皆好转,上方减黄芩为二钱,加生石膏一两,继服12剂,头痛已,大便如常。

总结

其实还收集了很多名中医大佬的经验与心得,但都大同小异,还有一些纯粹的经验方,我暂时功力不够,未能很好的解析,所以并没有摘录出来。这么多大佬的方法中,我觉得林佳明的思路是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和复制性。


一共就三步走:


第一步,辨伤寒六病,定基础方,将身体的整体环境恢复正常 。


第二步,专病专治,止痛。一般用芍药甘草等药物来柔肝止痛。


第三步,用虫药和辛散的药物,来通经祛瘀堵。

三叉神经痛治疗技巧与思路思维导图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