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VS五苓散VS茯苓甘草汤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VS五苓散VS茯苓甘草汤
  • Post category:朋友投稿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11日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VS五苓散VS茯苓甘草汤

作者 : 南开阳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文:

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辨病因:

中阳虚衰,胸膈有痰饮。

辨病位:

中焦寒饮,水蓄脾胃。

方解:

苓桂术甘汤作为健脾利水之剂,作用是通阳蠲饮,健脾利水,适应于痰饮病因中阳不振,水停为饮而致心下逆满,眩悸,短气,小便不利之证。

主治脾虚水停证,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故方中用白术健脾培土以制水。


伤寒论中白术甘草同比例,用以止水气上冲,金匮中白术比甘草多一两,用于痰饮短气利小便之功。

五苓散VS茯苓甘草汤

原文:

第七十三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辨病位:

水停中焦之轻证。

解读:

原方义过于简洁,胡希恕先生认为该方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应出现变证为心下动悸、微短气,气冲等水气内停症候,不至于前两方水气内停之重症,此为寒水久留于体内,往往有手足寒凉之症,应通利水,治疗水停心下造成的水饮不渴。

三方鉴别:

由三方药物组合来看,65和73条里桂枝甘草比例则完全按照第64条搭配,起到桂枝甘草汤的温通心阳,健脾生津之功效,而65、67、73条文中起平和渗湿利水宁心功效的茯苓由半斤-四两-二两递减,唯一不同的是白术、大枣、生姜的变化,三者皆走脾胃,故可得出有:

三焦水气之所在或表症不同而分别选择应用:

1.苓桂枣甘汤温阳利水最强,能温中焦兼治下焦水逆上冲。


2.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之功仅限于中焦,治疗水停心下,水蓄脾胃造成的中焦水气上犯所致头晕目眩。


3.茯苓甘草汤药量最轻,治疗水停中焦之轻证,通阳利水,治疗水停心下造成的手足厥冷,心悸。

4.三方皆可通利水道,以做到津液的推陈致新效果

附: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第三十六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辨病因:

真阳素虚,三焦皆湿。

一、桂苓味甘汤的作用是敛气平冲,适应于支饮病下焦真阳素虚,冲气上逆,支饮上盛而致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而痹,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之证,是作为救误剂出现的。

二、为水饮停滞,包括眩晕动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

三、冒,即头如有物裹,头昏眼花,或意识朦胧,此为湿气裹脑

四、“面翕热如醉状”,表现为面色红赤,并有潮热感。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