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VS五苓散VS茯苓甘草湯
作者 : 南開陽 編輯 : 谷羽希 翻譯 : 谷羽希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原文:
第六十七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發汗則動經,脈沉緊,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辨病因:
中陽虛衰,胸膈有痰飲。
辨病位:
中焦寒飲,水蓄脾胃。
方解:
苓桂術甘湯作為健脾利水之劑,作用是通陽蠲飲,健脾利水,適應於痰飲病因中陽不振,水停為飲而致心下逆滿,眩悸,短氣,小便不利之證。
主治脾虛水停證,症見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故方中用白朮健脾培土以制水。
傷寒論中白朮甘草同比例,用以止水氣上衝,金匱中白朮比甘草多一兩,用於痰飲短氣利小便之功。
五苓散VS茯苓甘草湯
原文:
第七十三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辨病位:
水停中焦之輕證。
解讀:
原方義過於簡潔,胡希恕先生認為該方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應出現變證為心下動悸、微短氣,氣衝等水氣內停症候,不至於前兩方水氣內停之重症,此為寒水久留於體內,往往有手足寒涼之症,應通利水,治療水停心下造成的水飲不渴。
三方鑑別:
由三方藥物組合來看,65和73條裏桂枝甘草比例則完全按照第64條搭配,起到桂枝甘草湯的溫通心陽,健脾生津之功效,而65、67、73條文中起平和滲濕利水寧心功效的茯苓由半斤-四兩-二兩遞減,唯一不同的是白朮、大棗、生薑的變化,三者皆走脾胃,故可得出有:
三焦水氣之所在或表證不同而分別選擇應用:
1.苓桂棗甘湯溫陽利水最強,能溫中焦兼治下焦水逆上衝。
2.苓桂術甘湯溫陽利水之功僅限於中焦,治療水停心下,水蓄脾胃造成的中焦水氣上犯所致頭暈目眩。
3.茯苓甘草湯藥量最輕,治療水停中焦之輕證,通陽利水,治療水停心下造成的手足厥冷,心悸。
4.三方皆可通利水道,以做到津液的推陳致新效果
附:
《金匱要略12 痰飲咳嗽》第三十六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桂苓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辨病因:
真陽素虛,三焦皆濕。
一、桂苓味甘湯的作用是斂氣平衝,適應於支飲病下焦真陽素虛,衝氣上逆,支飲上盛而致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而痹,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其面翕熱如醉狀,小便難,時復冒之證,是作為救誤劑出現的。
二、為水飲停滯,包括眩暈動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
三、冒,即頭如有物裹,頭昏眼花,或意識朦朧,此為濕氣裹腦
四、“面翕熱如醉狀”,表現為面色紅赤,並有潮熱感。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