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炙甘草湯-南開陽
作者 : 南開陽 編輯 : 谷羽希 翻譯 : 谷羽希
相關條文:
病因病位與考據:
病因:陰血虛弱為主,心脈失養
病位:依胡希恕先生觀點,為胃虛,心陰血不足
考: 《古方選注》曰:人參、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鹹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仍使以薑、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於心肺矣。脈絡之病,取重心經,故又名復脈。
藥用須知:
- 炙甘草應為炒甘草,見《金匱玉函經》云“炒令黃”,漢代的甘草炮製應為炒法,非後世之蜜炙法。
- 地黃:唐代以前地黃都是鮮用,《金匱》裏還有地黃汁一說,現一般用乾地黃代替。
- 麻仁應為火麻仁。
- 清酒為糯米酒或黃酒,蓋上清下濁之性,取其清,酒水合煎正是虛症煎藥之妙法,大量酒水久煎,使補益之劑緩緩釋放,能增進藥效緩和藥力;另《本草備要》記載,“地黃,生掘鮮者,搗汁飲之,或用酒製,則不傷胃”。
方藥理解:
一、
吾認為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就是劑量最大的藥物這個說法有失偏頗,因每種藥物和絕對用量均無可比性,機械得理解和比較藥物劑量大小不可取,再者方中炙甘草均為傷寒論方劑中的大劑量用法,生地黃則用上一斤,清酒七升則用量更大。
二、
參考“十棗湯”中大棗劑量最高,卻起到緩峻護胃之功效,卻是佐使之用,不可為君藥。
三、
(1)君藥為何?
從原文來看,脈結代,心動悸為主證,而記載在六經之首的外感傷寒篇,說明病機為外感來襲,已不見“脈浮”、“發熱”、“惡寒”等表邪之症,而指向內部,外邪未解,化熱為內,傷及陰血,陰血虛弱,陽無所依而虛散;陰血虛則少陰心主失其所養,陽氣浮動則上擾心神,故而“心動悸”;陰陽不相順接,脈氣不續則結代,而陰血虧虛和陽氣虛浮是導致“心悸動,脈結代”的直接物質基礎,其中陰血不足又是導致陽氣虛浮的直接原因。
(2)參考《傷寒論》第四條: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3)從君藥對應主證這一點來看,
君藥應是目前以峻補陰血,而無戀邪之癖的生地黃為主,而非補氣強心緩急之炙甘草,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
四、
此方中由桂枝去芍藥湯底加滋陰藥組合而成,桂枝去芍藥湯為上實下虛,胸陽不振內藏表邪,而此方正是邪熱進一步發展之後變為病邪入心導致的陰血虧虛的症候。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