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炙甘草汤-南开阳
作者 : 南开阳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相关条文:
病因病位与考据:
病因:阴血虚弱为主,心脉失养
病位:依胡希恕先生观点,为胃虚,心阴血不足
考: 《古方选注》曰: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药用须知:
1. 炙甘草应为炒甘草,见《金匮玉函经》云“炒令黄”,汉代的甘草炮制应为炒法,非后世之蜜炙法。
2. 地黄:唐代以前地黄都是鲜用,《金匮》里还有地黄汁一说,现一般用干地黄代替。
3. 麻仁应为火麻仁。
4. 清酒为糯米酒或黄酒,盖上清下浊之性,取其清,酒水合煎正是虚症煎药之妙法,大量酒水久煎,使补益之剂缓缓释放,能增进药效缓和药力;另《本草备要》记载,“地黄,生掘鲜者,捣汁饮之,或用酒制,则不伤胃”。
方药理解:
一、
吾认为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就是剂量最大的药物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因每种药物和绝对用量均无可比性,机械得理解和比较药物剂量大小不可取,再者方中炙甘草均为伤寒论方剂中的大剂量用法,生地黄则用上一斤,清酒七升则用量更大。
二、
参考“十枣汤”中大枣剂量最高,却起到缓峻护胃之功效,却是佐使之用,不可为君药。
三、
(1)君药为何?
从原文来看,脉结代,心动悸为主证,而记载在六经之首的外感伤寒篇,说明病机为外感来袭,已不见“脉浮”、“发热”、“恶寒”等表邪之症,而指向内部,外邪未解,化热为内,伤及阴血,阴血虚弱,阳无所依而虚散;阴血虚则少阴心主失其所养,阳气浮动则上扰心神,故而“心动悸”;阴阳不相顺接,脉气不续则结代,而阴血亏虚和阳气虚浮是导致“心悸动,脉结代”的直接物质基础,其中阴血不足又是导致阳气虚浮的直接原因。
(2)参考《伤寒论》第四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3)从君药对应主证这一点来看,
君药应是目前以峻补阴血,而无恋邪之癖的生地黄为主,而非补气强心缓急之炙甘草,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四、
此方中由桂枝去芍药汤底加滋阴药组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为上实下虚,胸阳不振内藏表邪,而此方正是邪热进一步发展之后变为病邪入心导致的阴血亏虚的症候。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