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麻黄升麻汤-南开阳
作者 : 南开阳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条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名家解读:
麻黄升麻汤是整部伤寒论里面争议最大的一个方子,例如柯韵柏在《伤寒来素集》有言:“旧本有麻黄升麻汤,其方味数多而分两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粗工之技,必非仲景方也”
丹波元简在其著作《伤寒论辑义》中提到:“此条,证方不对,注家皆以为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注释。而柯氏断然为非仲景真方,可谓千古卓见矣”
就近代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来讲,任应秋也明确表达了同意柯氏的言论,虽然以上三家对于麻黄升麻汤是不是仲景方存在异议,但大多数医家认为此方严谨有度,方证相应;王旭高说:“病症之杂,药味之杂,古方所仅见,观此可见古人用方仅一条”;可见仲景用方也存在其特殊性质,在《伤寒贯珠集》中尤在泾言:“麻黄升麻汤合补泻寒热为剂,使相助而不相悖,庶几各行其事而并呈其效”,他认为将麻黄升麻汤所主治的厥阴病的病症概而言之。
在清代医学家吴谦编篡的《医宗金鉴》中有记载:“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上热下寒为难治,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到此,此方的方证阐述的很恰当了。
伤寒论里提到难治的有八处,而麻黄升麻汤是唯一一个张仲景说“难治”所给出的方子,正是因为病情复杂单个方子给不了解决方法,有些人因为别的“难治”条文没给方,所以说这个不是仲景的方子,正因为此方是伤寒论最复杂的方子,所以柯韵伯评价到:“用药用到十四味犹广罗原野,翼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之符也”。
既说麻黄升麻汤之立,不明病机,用药无标,属于乱枪打鸟,后面很多人认同;虽用药复杂,但多数医家认为错杂之邪当以错杂之药来解 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言“以病气庞杂,不得不以顺逆兼治也”,徐灵胎正是因为病症之杂,药味之多,古方仅所见,反而以为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程门雪先生经多年潜心研读,细心体会,独具慧眼,别开生面而力驳群疑,认为其症与“阴盛格阳不同”,属“上热下寒”,为“表邪陷营,寒束热郁之故”,并以李东桓先生之麻黄人参芍药汤治疗吐血之症反驳“柯氏未之思,遂下断语,不当也”。
下面具体分析本方方证:
本条不是简单大下后导致的问题,所以仲景大师说“难治”,观仲景书中大下后变为津伤之证(或者小便不利,参考第51条、241条条文),或本有热但未成实者,则非但不能去热反而会引热陷里,而且还会虚弱其阳气(参考第78、80条条文),所以此证应该为有邪热而下后陷入阴分,可以从阳经,伤寒论第146(柴胡桂枝汤)条条文来解析,要是这时候大下,伤津又损脾阳,有可能也会发展为上热下寒、虚实错杂的症状,而厥阴为阴尽阳生,少阳之火欲起时,相火被郁,而成厥阴伤寒之证,加之厥阴病本就阴精不足,阳气虚衰,大下之后寒邪收束不去,郁热陷入阴中就成了这个症状,故此看厥阴伤寒复又大下而更为恰当。
应用方证:
1、
仲景云“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本证的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和阴盛阳衰的四逆汤类似,但本证实于大下之后,阳气内陷,郁而不达所致。
2、咽喉不利,唾脓血
(1)由于邪犯厥阴,熏蒸上焦所致,曹颖甫认为:因肝藏阴虚而胆火上逆,胃底胆汁生燥,上冲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脓血,这里的咽喉不利不是咽喉肿痛,也不是吞咽困难(吞咽困难仲景称之为“噎”)
(2)关于唾脓血:非大下后肺瘘导致的肺热吐脓,咽喉不利,盖咽通胃而喉通肺,仲景但统而言之者,非有肺胃之分也,不过指热邪在上而言耳”可以说,此证乃阳气与寒热交争,郁而化热,若邪痹于咽喉则发喉痹,若其郁热较重而犯肺伤胃,加之下后津伤,而致肺热腐化脓或胃热成脓在理亦通,因此,这一句其实无需争议。
(3)唾脓血的三个说法
1.肺瘘唾脓血
2.胃热唾脓血
3.发喉痹
我更认为是表征下之后损及脾阳,正虚邪陷阳郁所致,阳热郁于上,不能外达,则见“寸脉沉而迟”,脾虚肠寒则见“泻痢不止”,热结于上,易伤津液,泻痢不止,复大伤津液,故而阴虚而热炽,可见“咽喉不利,唾脓血”,脾气下陷,阳气郁于里不能生发于外,则见“下部脉不至,手足厥逆”。属于上热下寒,虚实夹杂之证 病机复杂,所以“难治”。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