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對中醫治療月經病的簡單認識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分享我對中醫治療月經病的簡單認識
  • Post category:隨想雜談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21日

分享我對中醫治療月經病的簡單認識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今天輪到我在群裏給別人分享每週主題的內容了,以下是群裏分享內容原文:

各位師兄師姐,大家早上好,第一週是吳師兄分享,現在是第二週,輪到我分享了。我分享的主題是我對月經病的簡單認識。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強,所以在此用文字表達來代替,希望大家多多包涵。以下的內容大部分主要是我亦師亦友的老師–薛醫生教我的,再加上我自己查找一些文獻整理出來的,然後在這裏,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先講一下「月經的生理運作機制」。

在西醫視角

月經週期是由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PO軸)組成的激素調控軸精密調控的。其中,促卵泡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促進卵泡發育及排卵;而雌激素、孕激素調節子宮內膜增殖與脫落。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卵子未受精,黃體就會萎縮,雌孕激素驟降,導致子宮內膜缺血壞死、脫落出血,形成月經。

在中醫視角

月經的產生是「腎氣-天癸-衝任-胞宮」軸協同作用的結果。腎氣充盛後,天癸成熟,推動衝任二脈氣血充盈,胞宮定期藏瀉,形成月經週期。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協調則月經規律。胞宮是月經形成與排出的場所,依賴氣血濡養和臟腑協調。

更具體來講:

腎氣是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動力,其盛衰直接調控生殖功能。腎氣包含腎陰(物質基礎)與腎陽(功能動力),二者共同作用推動天癸的成熟。

天癸源於先天腎精,受後天水穀滋養,是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精微物質。《內經》稱其為「陰精」,現代多類比為性激素類物質。天癸成熟後,通過衝任二脈作用於胞宮,使月經按時來潮。天癸的「至」與「竭」標誌女性生殖能力的起始與終結。

衝脈為「血海」,主蓄溢血液;任脈主胞胎,總司陰經氣血。二者需在腎氣推動下氣血充盈,方能維持月經週期。

胞宮在腎氣-天癸-衝任二脈三者的調控下,週期性完成「藏」(子宮內膜增厚)與「瀉」(經血排出)。《內經》稱胞宮為「奇恆之腑」,兼具臟腑雙重功能 。

正常月經具有週期性及自限性。

有經前反應後出血的第1日為月經週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1日的間隔時間稱一個月經週期。一般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經持續時間稱經期,一般為2~8日,平均4~6日。經量為一次月經的總失血量,正常月經量為20~60ml,超過80ml為月經過多。

情緒波動方面,在西醫角度,黃體後期(經前7天):

孕激素下降引發血清素減少,導致煩躁、焦慮(經前綜合徵)。經前身體反應:胸脹,腰困、小腹痛等。這個反應是從上到下,壓力層層傳遞 。正常人在正常出血後,這些症狀會減輕。

一般月經期行經期(經期3-7天)

無特殊症狀,但經期由於氣血下注胞宮,西醫角度就是盆腔充血以及前列腺素的作用,有些婦女出現下腹及腰骶部下墜不適或子宮收縮痛,並可出現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症狀。少數患者可有頭痛及輕度神經系統不穩定症狀。

痛經,就是不能正常出血,整個身體壓力都給到了小腹,釋放不出去。

西醫角度痛經是女性在月經期間或前後出現的週期性下腹部疼痛,可能伴隨腰痠、噁心、乏力甚至暈厥。中醫稱之為「經行腹痛」,認為痛經的本質是「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即氣血運行受阻或陰陽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

大家先看下面這個女性生殖器圖:

可以看到清晰看到子宮是約跟地面平行的擺放著,一頭連接着陰道,另一頭像睡在膀胱上面。倪海廈先生講過,正常人有尿意的時候,也就是上圖這個膀胱會裝滿,然後會把子宮的另一頭抬起來,隱約是跟地面垂直的狀態。如果在行經期,這樣的生理反應,其實是有助於更好的排出月經,就好像豎著的酒瓶比橫著的酒瓶更容易倒酒。

再看上面這個圖片,陰道左邊是直腸,直腸上如果有宿便不及時排出,積累得夠多,是會對陰道造成壓迫,從而也會導致月經不能順利排出,這個也是引發痛經的因素。

從這個西醫解剖學,就能很直觀的看到,大小便不利,也是影響痛經的因素之一,在臨床經歷中,經常觀察到痛經的女人還經常伴有便秘和小便無力的症狀。因此我們在治療痛經時,要從整體觀去治療,不要單從月經病去治月經。

這在《傷寒雜病論》中就像是先治傷寒六病,關注表裏證,再治療雜病。

雜病方面的痛經原因,就是中醫教科書啥的經常有的,用臟腑辨證都可以看出來,具體病因可分為以下五類:

1.氣滯血瘀

病機: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阻滯,血行不暢,瘀阻胞宮。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色紫暗有血塊,乳房脹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2.寒凝血瘀

病機:經期受寒或過食生冷,寒邪客於胞宮,血遇寒則凝,經脈拘急。

症狀:經期小腹冷痛,得溫則減,經血暗紅、量少夾血塊,畏寒肢冷,舌苔白膩,脈沉緊。

3.濕熱瘀阻

病機:濕熱內蘊或外感濕熱之邪,與血相搏,阻滯衝任。

症狀:經期小腹灼熱疼痛,經血色暗紅質黏稠,帶下黃臭,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4.氣血虛弱

病機:脾胃虛弱或久病耗血,氣血生化不足,胞宮失養。

症狀: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經血色淡質稀,面色蒼白,乏力心悸,舌淡苔薄,脈細弱 。

5.肝腎虧虛

病機:先天不足或房勞多產,耗傷精血,衝任胞宮失於濡養。

症狀:經後小腹空痛,腰膝痠軟,頭暈耳鳴,月經量少色淡,舌紅少苔,脈沉細。 這五大病因,用一個簡單的類比來說就是,子宮就像是一條河流,正常情況下也就是氣血運行順暢時,河流暢通,水流平穩。而在痛經時,氣滯血瘀就像河流被堵住,寒凝血瘀像是河流結冰,濕熱瘀阻像河流被污染,氣血虛弱和肝腎虧虛就像水流不暢或河道變窄,從而導致河水衝擊河岸(子宮痙攣),引發疼痛。

下面是我今天分享內容的思維導圖版:

月经病思维导图

以上內容是我的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得,分析不對,請大家批評。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