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舌診知識:舌的形體結構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醫舌診知識:舌的形體結構
  • Post category:隨想雜談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21日

中醫舌診知識:舌的形體結構

作者:谷羽希 編輯:谷羽希 翻譯:谷羽希

舌診知識今日分享:2025.03.29

舌的形體結構

舌是口腔中的主要器官之一,它附著於口腔底部、下頜骨、舌骨,是 由許多縱橫交錯的橫紋肌組成的肌性器官。

故 《靈樞·經脈》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其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覺、攪拌食物、協助吞嚥、輔助發音。

《靈樞·憂<0xE6><0x84><0x8F>無言》曰:「舌者,音聲之機也……橫骨者,神氣所使, 主發舌者也。」

《中藏經·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曰:「小腸主 於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利健,善別其味也。」

舌面

舌的上面稱為舌背,中醫稱為舌面;舌的下面稱為舌底。舌體的前端 稱為舌尖;舌體的中部稱為舌中;舌體的後部、人字形界溝之前,稱為舌 根;舌體兩側稱為舌邊。舌體的正中有一條不甚明顯的縱行皺褶,稱為舌正中溝 (圖1-17)。當舌上翹時,可看到舌底,舌底正中線上有一條連於 口腔底的皺襞,稱為舌繫帶。舌繫帶終點兩側各有一個小圓形突起,稱為 舌下肉阜,皆有腺管開口,中醫稱左側為金津,右側為玉液,是胃津、腎液上潮的孔道 (如下圖)。

舌的形体结构

舌底

舌背表面覆有黏膜,薄而透明,舌背黏膜粗糙,有許多突起,稱為舌乳頭。根據舌乳頭的不同形態,分為絲狀乳頭、蕈狀乳頭、輪廓乳頭和葉狀乳頭四種。

 

其中絲狀乳頭和蕈狀乳頭與舌象的形成有著密切聯繫,輪廓乳頭、葉狀乳頭與味覺有關。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遍佈於舌背的前 2/3,形如圓錐狀乳白色的軟刺。它的複層扁平上皮常有角化和脫落,混以食物殘渣、唾液等,使舌黏膜表面覆以一層白色薄苔,稱為舌苔。舌上皮細胞的形狀,常隨健康狀態而發生改變。

 

蕈狀乳頭上部圓鈍如球,根部細小呈蕈狀,多見於舌尖及舌邊,分散在絲狀乳頭之間。上皮表面比較平滑,有時可見有味蕾存在,固有膜中血管豐富,故乳頭呈紅色,肉眼觀察呈紅色小點。蕈狀乳頭的形態及色澤改變,是舌質變化的主要因素。輪廓乳頭體積較大,數目少,分佈於舌根與舌體的交界處。葉狀乳頭位於舌體後部兩側邊緣,數目最少。人類葉狀乳頭已經退化,形狀變化很大,只有新生兒較為明顯。
—— 摘自 李燦東《中醫診斷學》

 

我的註解與分析:


一、舌的形體結構

  1. 解剖基礎
    由口腔底部橫紋肌構成。
  2. 表面分區
    舌背(舌面):前端稱舌尖,中部稱舌中,後部人字界溝前為舌根,兩側為舌邊,正中見舌正中溝。
    舌底:舌繫帶連接口腔底,兩側舌下肉阜(左金津、右玉液)為胃津腎液上湧通道。

二、舌乳頭與舌象關係

  1. 四大乳頭類型
    絲狀乳頭:舌前 2/3 密布,角化上皮形成白色薄苔。
    蕈狀乳頭:舌尖 / 邊散布,血管豐富決定舌質顏色。
    輪廓乳頭:舌根交界處,司苦味感知。
    葉狀乳頭:舌後兩側,新生兒明顯,人類已退化。
  2. 功能對應
    絲狀乳頭角化層 + 唾液 / 食物殘渣構成舌苔,反映胃氣強弱。
    蕈狀乳頭血管狀態直接顯現舌質變化(如紅點示熱證)。
舌的形体结构思维导图

免責申明:

以上經驗與見解,為本文作者的個人使用經驗和理解,僅供參考,作為學術交流,請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責任自負!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用藥也會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有其他經驗,歡迎評論,歡迎投稿。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給我點個讚。
如果您還是一個富有且慷慨的人,請給我打賞!
您的認可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美金打賞按鈕 ——


下方有人民幣打賞按鈕。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