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知识:舌的形体结构

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中医舌诊知识:舌的形体结构
  • Post category:随想杂谈
  • Post last modified:2025年5月12日

中医舌诊知识:舌的形体结构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舌诊知识今日分享:2025.03.29

舌的形体结构

舌是口腔中的主要器官之一,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是 由许多纵横交错的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

故 《灵枢·经脉》曰: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其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辅助发 音。
《灵枢·忧恚无言》曰: “舌者,音声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 主发舌者也。 ”

《中藏经·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曰: “小肠主 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 ”

舌面

舌的上面称为舌背,中医称为舌面;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体的前端 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 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舌体的正中有一条不甚明显的纵行皱褶,称为舌正中沟 (图1-17)。当舌上翘时,可看到舌底,舌底正中线上有一条连于 口腔底的皱襞,称为舌系带。舌系带终点两侧各有一个小圆形突起,称为 舌下肉阜,皆有腺管开口,中医称左侧为金津,右侧为玉液,是胃津、肾液上潮的孔道 (如下图)。

舌的形体结构

舌底

舌背表面上覆盖着黏膜,薄而透明,舌背黏膜粗糙,有许多突起,称 为舌乳头。根据舌乳头的不同形态,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 和叶状乳头四种。


其中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与舌象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的前2/3,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 它的复层扁平上皮常有角化和脱落,混以食物残渣、唾液等,使舌黏膜表 面覆以一层白色薄苔,称为舌苔。舌上皮细胞的形状,常随健康状态而发 生改变。


蕈状乳头上部圆钝如球,根部细小呈蕈状,多见于舌尖及舌边,分散在丝状乳头之间。上皮表面比较平滑,有时可见有味蕾存在,固有膜 中血管丰富,故乳头呈红色,肉眼观察呈红色小点。蕈状乳头的形态及色 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轮廓乳头体积较大,数目少,分布于舌 根与舌体的交界处。叶状乳头位于舌体后部两侧边缘,数目最少。人类叶 状乳头已经退化,形状变化很大,只有新生儿较为明显。

——摘自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

我的注解与分析:


一、舌的形体结构


1. 解剖基础
由口腔底部横纹肌构成。


2. 表面分区
舌背(舌面):前端称舌尖,中部称舌中,后部人字界沟前为舌根,两侧为舌边,正中见舌正中沟。
舌底:舌系带连接口腔底,两侧舌下肉阜(左金津、右玉液)为胃津肾液上涌通道。


二、舌乳头与舌象关系


1. 四大乳头类型
丝状乳头:舌前2/3密布,角化上皮形成白色薄苔。
蕈状乳头:舌尖/边散布,血管丰富决定舌质颜色。
轮廓乳头:舌根交界处,司苦味感知。
叶状乳头:舌后两侧,新生儿明显,人类已退化。


2. 功能对应
丝状乳头角化层+唾液/食物残渣构成舌苔,反映胃气强弱。
蕈状乳头血管状态直接显现舌质变化(如红点示热证)。

舌的形体结构思维导图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赞赏

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