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我对中医如何借助AI的随想
作者 : 谷羽希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总结最近工作情况:
哈哈,最近太忙,又要看诊,又要背诵古文,又要整理资料和忙其他,一直想抽出一些时间来写一篇文章,一直抽不出来,直到现在。今天在这里当作总结一下自己最近的一些思考和计划吧。
公众号“随想杂谈”尽量坚持每日一下,相当于一个另类的日记。而”医案分析“这个系列,先暂停一下不写,先把一些读书笔记,比如各名家对《伤寒杂病论》的条文的解读、各名家对方证药证的理解与应用,等等,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在短时间内完成,顺便做一些类似思维导图、表格之类的可视化内容。把这些体力劳动占比比较多的工作做好之后,再一次性把一堆医案分析写出来,算是集中强化优化自己辨证思路的过程和细节。希望DS他们这些AI能大大减轻我这些工作量。
最近对DS的感受经历过四个阶段的变化:
一、刚开始时,听到Deepseek火得一塌糊涂时,我对它不屑一顾,觉得AI这么蠢的东西,能代替人的大脑,能取代中医生?怎么可能。直到听到一个亦师亦友的医生朋友对它的评价,我才尝试慢慢去接触它。
二、慢慢使用DS习惯的时候,发现它太神了,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查到任何我想要查找的资料,甚至古文原文都可以,还可以整理总结出来。在这个阶段,我惊叹于它的神奇和高效,还幻想着可以大大缩短我对中医领域的钻研和精进。直到前段时间发现它在一篇文章里,同时出现十来处说谎捏造的内容。
三、这个阶段,我又好像开始对DS产生深深的怀疑,觉得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它好像帮不了我啊,查找到的文献,还要我去一一验证真伪,还不如我自己一开始就去翻书看看。哈哈,我对它非常的不相信 。从这里开始,我重新拿起背诵古文的念头,打算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一一背熟,还坚定要认真读一本书,认真摘抄做笔记的想法。
四、经过一段时间纠结之后,我尝试去看,分析理解DS的思考过程,它能够做哪些工作,不能够做哪些工作,它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同时还将我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学习内容尝试分一下类别。我开始慢慢发现DS时能帮得上我的。
DS它的工作原理和思路大概是这样的:
它有一个推理分析的大模型,擅长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这方面相当于人的思维模式和习惯),然后它有一个初始的数据库,我猜测是源头只是开放一小部分,毕竟是免费的。(这方面相当于人的常识)
接着它会去搜索一些相关网页,整理分类这些网页的观点。(这相当于人类学习新学科的理论原则等)。
最后,它会用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设计好的模型),基于初始数据库和收集到的观点,来对我们的问题和任务来进行分析推理。
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它只能做一下简单的推理,太复杂得它搞不了。
第二,它会假定它的数据库和收集来的网页观点,是真理,是正确的,而不是去辨别这些内容。
第三,它分析的过程,经常会过度优化,有一个简单的问题,非弄得非常复杂繁琐,或者有时候反过来,非常详细的内容,总结成一句话。
第四,它会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思维习惯来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会看人下菜,比如下图这样:

在对DS进行深度分析和对自己的判断时候,我其实更加自信于自己的大脑。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分成深度思考和浅度思考。
浅度思考的内容,比如整理笔记,做思维导图,查找资料等等这类半体力半脑力的工作完全可以丢给DS去完成,这方面相当于它的深度思考。
而我自己应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自己的深度思考,精进自己的大脑,比如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背下来,这方面相当于DS的初始数据库和网页观点。再去优化精进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模式有没问题,比如辨证方式等等,认认真真的去学习研究。
哈哈,最后分享一个DS越来越好用的技巧,是一句话:
说错了,要批评它!说对了,要肯定它!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