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栀子檗皮汤-南开阳
作者 : 南开阳 编辑 : 谷羽希 翻译 : 谷羽希
条文:
《金眨钩玄》曰:“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栀子偏于上,黄柏偏于下,甘草偏于中焦。栀子清心火,黄柏泻相火,甘草偏于中焦。
证型:
条有发黄,属湿热发黄症,属阳黄范畴。
病因病机:
此热瘀而未实之证,热瘀故身黄,热未实故发热而腹不满。
出处:
《温热经纬》·卷二(卷)·湿温(段)
原文:
解读:
尤在泾曰:此热瘀而未实之证。热瘀故身黄,热未实故发热而腹不满。栀子撤热于上,柏皮清热于下,而中未及实,故须甘草以和之耳。
沈尧封曰:栀柏汤清热利小便,治湿热之主方也。程扶生以麻连小豆汤为湿热主方,不思麻连小豆汤发汗之方,惟外兼风寒者宜之。栀柏汤,利小便之方也。
吴瑭在《温病条辨》提出“栀子清肌表,解五黄,又治内烦。黄柏泻膀胱,疗肌肤间热。甘草协利内外”,以黄退黄,同气相求也
又《本经疏证》:“仲景用栀子,实具此二义,于热邪烦懊证,取其于土中收清肃之气以胜之,则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皆是也;于湿热成黄证,取其于郁中鼓畅发之气而开之,则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皆是也。若夫汗吐下后,有干呕烦者,有脉浮数烦渴者,有胸满烦惊者,又非栀子所宜,则栀子所治之烦,必系误治以后,胸中烦,满而不硬,不下痢者,方为合剂也。”
《药征》曰:“栀子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故无心烦之证者,而用之则未见其效矣。”
以此可解释为栀子柏皮汤以清热为主,治阳黄,热重于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对应蓄热症候,与茵陈蒿汤同为治疗湿热蕴结之阳黄症候,但栀子柏皮汤更偏向于清热,而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三者根据病位病程不同因势利导,治疗偏实者,运用下法,偏热者,运用清法,偏表者,运用散法。
免责申明:
以上经验与见解,为本文作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作为学术交流,请勿盲目照搬,盲目使用责任自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用药也会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其他经验,欢迎评论,欢迎投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
如果您还是一个富有且慷慨的人,请给我打赏!
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美金打赏按钮——
下方有人民币打赏按钮。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